“獐子岛年报出来了,没亏,更没有大雷。让我等小散看到了希望。”4月26日深夜,獐子岛2018年报、2019年一季报系列公告正式披露在交易所网站上,有投资者在股吧中感叹道,“心存愿景活下去,稳扎稳打强起来,守得云开见月明。”
獐子岛披露的2018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8亿元,同比减少12.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10.92万元,同比增加104.4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76.35万元,同比增加104.49%。这也是自2014年海洋牧场首次受灾,近五年来,獐子岛扣非净利润第一次实现正值。
产业布局重构优化
记者关注到,自上市以来,虾夷扇贝就一直是獐子岛的绝对优势产品,养殖面积和产量在业内都居首位,这即为公司创造过业绩神话,也因两次严重受灾给公司带来重创。如何摆脱品种单一带来的经营风险,对产业格局进行重构,也是獐子岛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努力的课题。
据了解,两次受灾后,獐子岛不仅大幅压缩了虾夷扇贝底播区面积,还加强了对海螺、海胆、鲍鱼、海参等品种的资源养护。而由前沿种业、鲍鱼育苗厂、海珍品良种厂组成的苗种产业,也逐步构建起海洋牧场的又一个利润中心。此外,公司还一直强化从“食材企业”向“食品企业”的转型,水产加工板块的快速发展也为公司业绩恢复提供了助力。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獐子岛2018年净利中政府补助占了很大的比重,但公司抛开这块实现的扣非净利润仍有近六百万元,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公司扣非净利润首次为正,说明公司的经营状况切实得到了修复。
从数据上看,从2014年到2018年,獐子岛水产养殖业的营业收入从9.33亿元下降到5.78亿元,营收占比也从35.05%下降到20.64%;而水产加工业和水产贸易业两块的营业收入则分别从7.41亿元、8.69亿元增长到11.13亿元和10.46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从27.83%、32.65%上升到39.79%和37.38%。特别是水产加工业增幅明显,也印证了公司从“食材向食品”的加速转型。细分产品来看,2018年,虾夷扇贝的营收占比已下降到12.89%,鲍鱼、海螺、海胆等土著品种的营业收入则在稳步增长。
“产业的丰富可以有效化解品种单一带来的风险,这也是獐子岛第二次受灾时定性为局部产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前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公司不仅养殖品类更丰富,也不再单纯追求‘量’,而是更注重‘质’,加上从上游种苗到下游食品加工全产业链的构建,让公司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的重构优化,成为公司业绩快速修复的重要原因。”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其实从第一次受灾后,公司就对产业结构、风险防控手段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并着力进行调整升级”,獐子岛前述高管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次灾后能快速稳住业绩,也是这些年逐步转型重构的结果。”
年报显示,2018年受扇贝遭灾大幅减产影响,獐子岛营业收入小幅下降,但公司积极落实抗灾措施,人、财、物各方面运营成本实现下降,三项费用显著降低,各项业务经营效益稳定提升,各业态经营情况逐渐向好。
具体来看,自从2014年受灾以来,獐子岛明显加大了对各项费用的管控,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从2014年的2.23?亿元、2.17亿元、1.50亿元下降到2018年的1.65亿元、1.36亿元和1.27亿元。在各项费用降低的同时,獐子岛经营效率还有提升。数据显示,2018年,公司水产养殖业毛利率为40.68%,较上一年度增加13.27个百分点,不仅是近五年来的最高值,也是自2014年首次受灾以来,首次超越30%。此外,水产加工业、水产贸易业两块的盈利水平也保持了稳定。
继续盈利能不能行?
《证券日报》记者关注到,虽然公司披露2019年一季度大幅亏损4314.14万元,但在披露的财务预算方案中,2019年预算目标是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要为正值。
“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接连两次遭受重大灾害,獐子岛这‘点儿’也是够‘背’的”,看到公司最新披露的财务报告,有投资者质疑,“2019年一季度又现大幅亏损,公司全年的预算目标要实现盈利,到底靠不靠谱?”
记者查阅獐子岛相关公告发现,一季报业绩不佳,有海洋牧场养殖产量下降方面的原因,也有多方面因素带来的国际贸易业务收入减少方面的原因,但同时也有公司主动对业务架构和营销方案进行调整的原因。记者了解到,根据扇贝的生长特点和市场情况,公司将选择在更好的时点进行销售。此外,公司着力推进转型变革的效能也需在一定时间内才能滞后体现。
“一季报的数据虽不好看,但獐子岛并不急于一时的得失,主动对扇贝销售进行调整,想在好的时点卖出更好的价值。此外,去年海参价格上涨时,公司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主动承诺对大连客户不涨价”,?前述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这些方面来看,獐子岛对自身已表现出更多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