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1644-678 网址:www.00695.com
媒体新闻

监管围剿高息揽储:清理“智能存款”

2019/5/26 14:49:00

5月21日,据相关媒体报道,监管自5月初召开会议,要求行业自律,清理按日均规模分档计息的活期存款产品。

近期,银行存款市场因智能存款、假结构性存款的监管问题而备受关注。

5月21日,据相关媒体报道,监管自5月初召开会议,要求行业自律,清理按日均规模分档计息的活期存款产品。目前有大行的部分智能存款产品到期不再续约或者计划停售,多家股份行开始着手梳理或者收缩智能存款业务

而就在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23号文),要求排查银行结构性存款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的情况

在分析人士看来,监管部门此番对于智能存款的清理和对假结构性存款的排查,均指向对银行间高息揽储的整治。

那么,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监管为何一再禁止高息揽储,这一轮清理整顿又会对银行负债端带来怎样的影响?

排查假结构存款

除了对揽储“黑马”智能存款进行清理和规模压降,针对另一大揽储利器——结构性存款的排查也即将来临。

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的23号文要求,对银行理财业务排查时,包括排查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这也是监管部门首次提及将对于“假结构”进行排查。

所谓结构性存款,也称作收益增值产品,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

2018年以来,随着资管新规的发酵与落地,银行保本理财逐渐萎缩。为对冲金融监管的冲击,结构性存款成为不少银行热门的“替代品”之一,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2017年、2018年结构性存款分别新增1.79万亿元、2.66万亿元,总额突破10万亿元。2019年1至4月,结构性存款共新增1.52万亿元。

但规模爆发的背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假结构”现象屡禁不止。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走访银行的过程中发现,假结构存款产品仍普遍存在。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在介绍结构性存款产品时表示,“产品最高收益率在3.8%左右,达到收益率下限的情况概率很小,基本都能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相当于保本保息。”

从收益设计规则来看,真正的结构性存款存在收益上限和收益下限,到期收益率要看挂钩的资产标的在观察期内的表现,所以投资者能拿到的收益率是存在不确定性的。

而据中信证券介绍,“假结构性存款”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将嵌入结构性存款的衍生品工具设置不可能执行的条件,导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被触发,再加上产品本身通常不会报告衍生品的真实交易情况,因而产品本身与衍生品的真实挂钩令人存疑,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性质有问题;

二是结构性存款产品在设计上将嵌入衍生品的观察区间或者情景条件设置得较为宽松,从而使得最高收益很容易达到,并且最差收益与最高收益的差距很小,使得原本浮动的收益变成固定收益,实质上表现为类似固定收益的“刚性兑付”产品,达到保本保收益的目标。

去年9月28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发布,新规明确,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需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等。银保监会相关人士在答记者问时还指出,正在制定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监管规定。下一步,将结合公开征求意见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并适时发布实施,更好地区分和厘清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业务监管框架。但该文件至今仍未落地。

“未来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政策出台是必然的。”中泰证券分析师戴志锋曾在其研报中表示,目前多家银行为规避资管新规,通过发行结构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财,以此吸纳负债,很多中小银行业跟风发行“假结构性存款”以实现高息揽储,但“假结构性存款”仍属于变相刚兑,未来一定会面临严监管。

清理“智能存款”

据上述媒体报道,监管正在清理停办利率和存款金额挂钩的创新存款产品。清理停办的产品属性为“根据客户活期存款账户日均余额、参考定期存款利率、设置分档利率的活期类存款创新产品”。

金融机构具体实施分为准备期、过渡期、停办三个阶段推进,准备期为5月16日,制定压降计划;过渡期为5月17日至11月30日:在此期间新开办的业务合约到期日不得超过11月30日,且各存款创新产品不得超过5月16日的规模;自12月1日起停办,不得新开办业务,存续期内产品余额自然到期。法人金融机构开展创新存款产品的情况将纳入合格审慎评估。

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对于“智能存款”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市面上的相关产品种类也比较多。

从多家银行推出的智能存款产品看,其既有活期的灵活性,又有定期的高收益,起存金额较低,随存随取、收益率普遍能达到4%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存款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其所有权和收益权可以转让。投资者需要提前支取存款时,可以把收益权转让给与银行合作的第三方机构。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杨慧敏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媒体报道信息来看,此次监管主要针对的是大小行过度竞争的‘结构化存款’以及按日均余额靠档计息的智慧存款。”

杨慧敏解释称,所谓“结构化存款”是针对大额资金的、按日均存款规模进行分档计息的产品,主要是对公产品,且由于揽储竞争,这种活期产品利率远超基准利率,有4%以上的,甚至更高的超过该行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定价的利率。她指出,“结构化存款”以及按日均余额靠档计息的智慧存款,此类存款的计息方式是按照日均存款余额的不同而设置不同水平的利率,而普通的智能存款仅仅是按照存款期限靠档计息。此次清理并非针对个人的智能存款产品。

那么,为什么此类智能存款会被“叫停”?

在杨慧敏看来,此次监管是为了整顿大行与小行之间关于揽储的不合理竞争,让利率市场回归健康发展

据记者了解,此前因为智能存款产品销售火爆而受到关注的民营银行方面并未接到通知。“这个通知可能是主要针对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目前我们没有收到。”某民营银行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此外,也有农商行相关业务人士向记者表示亦没有接到通知。

据媒体报道,目前多家大行的部分智能存款产品到期不再续约或者计划停售,多家股份行开始着手梳理或者收缩智能存款业务。

事实上,早在去年底,央行就曾针对智能存款进行过窗口指导,约谈了部分银行、第三方互联网销售平台等机构。据《国际金融报》记者此前统计,2018年12月初,有近10家民营银行相继推出智能存款产品,例如微众银行“智能存款+”、富民银行的“富民宝”、网商银行的“定活宝”、蓝海银行的“蓝宝宝”、亿联银行的“用亿存”等。

最新的情况显示,部分民营银行的智能存款产品已下架。某民营银行APP显示,该行的智能存款产品已处于“售罄”的状态。“这款产品额度售完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该行客服人员明确告诉记者,“以后该产品也不会再推出。”

此外,不少民营银行的智能存款产品依然在售,不过有的也已实行每日限额购买。

大额存单成揽储主角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不断降低,加之即将来临的智能存款清理、假结构性存款排查,大额存单目前已成银行的揽储主角。

《国际金融报》记者近几日在走访多家银行网点时发现,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大额存单销售火爆,不少银行的相关产品已售罄

“现在我行的大额存单20万元、3年期的收益率为4.18%,应该是上浮得最多的。卖的还是挺火的,额度比较紧张,有时候会售罄。”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有前来咨询的投资者向记者表示:“以前银行理财收益率高的时候,觉得4.18%的收益率没有很大的吸引力,现在银行理财利率降了这么多,反而觉得大额存单不错。”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数据监测显示,2019年4月份银行理财平均预期收益率跌至4.26%,环比下降5BP,创26个月以来最低值

“现在理财产品就是处于持续下降的周期,基本上每两个星期都会再下降。对比来说,虽然大额存单期限较长,但在到期之前可以转让,也可以锁定收益率不变,所以投资者还是挺乐意认购的。”某城商行理财经理称。

去年4月以来,央行提出将逐步放开存款利率市场管制,加快存款利率和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的并轨进程,将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大额存单利率浮动上限由之前的1.4倍、1.42倍、1.45倍,分别调整到1.5倍、1.52倍、1.55倍。

融360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存款竞争加剧,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揽储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而随着同业存单等同业负债的受限,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以前不受重视的揽储方式,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未来银行仍需加强零售负债端的产品创新,满足不同客户和细分市场的需求。

在江海宏观债券研究团队看来,随着监管开启新一轮对高息揽储的清理整顿,若结构性存款、智慧存款等工具被进一步规范,中小银行负债端或将面临更大的流失压力

该研究团队在研报中指出,无论是智慧存款还是结构化存款,都属于银行表内负债,若通过变相的高息揽储留住理财客户,也使得银行表内负债成本被动抬升。

对于监管一再禁止高息揽储的原因,上述研究团队分析,一方面,房地产调控、稳定汇率、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等宏观调控目标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超储率持续偏低的背景下,银行表内负债稀缺的情况短期内很难缓和;另一方面,高息揽储会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不断抬高银行负债成本,最终导致银行资产端对收益的要求越来越高,推高全社会融资成本,不利于宽信用的推进。

“此外,高息揽储加剧银行业恶性竞争,也会累积银行体系金融风险,并倒逼银行追逐更高收益的资产,非标、两高一剩、城投平台、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风险又将进一步累积,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上述团队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