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正陷入持续下跌的困境,而德赛西威的传统产品市场也开始萎缩,业绩下滑。2019年一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仅有1700万元,同比下跌高达89.4%。当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转型,都存在不确定性,而德赛西威的未来,取决于其智能化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投资者网》刘亮
同汽车整车企业一样,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在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转型,其中也包括德赛西威(SZ:002920)公司。不过,这家专注于汽车电子领域企业的转型之路也充满挑战。
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09亿元、4.16亿元、3.6亿元,同比分别下跌了10.01%、32.50%和41.8%。2019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03?亿元、0.44?亿元、0.17?亿元,同比分别下跌了28.4%、72.8%和89.4%。
为什么2018年和2019年一季度业绩会持续下跌?德赛西威证券事物代表林洵沛告诉《投资者网》,“这个期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同比严重下滑,公司部分配套车型销量下滑;同期公司大力开展新技术研发,研发投入同比持续增长,进而导致公司的销售额和净利润下降。”
业绩随国内车市而起伏
德赛西威成立于1986年,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算得上历史悠久。该公司2018年报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由六大产品板块组成,分别为:
一、车载信息系统,占当年总营收的比例约为19.9%;二、车载娱乐系统,占比约63.5%;三、空调控制器,占比约7.2%;四、驾驶信息显示系统,占比约5%;五、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EMS),占比约1.4%;六、包含智能驾驶车联网在内的其他业务,占比约3%。
德赛西威的客户主要为国内合资品牌及自主品牌厂商,包括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
近年来,国内市场一直占其总营收的80%多,所以其业绩与国内市场汽车销量情况高度关联。
从2013?年至2017年,伴随中国汽车销量的增长,公司的营收也由17.8?亿元增长至60.1?亿元,归母净利润由1?亿元增长至6.2?亿元。4年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5.6%和57.8%。
然而,2018年国内市场乘用车销量进入下跌周期,德赛西威也告别了之前的高增长。
据申万宏源证券统计,德赛西威2018年全年主流配套车系累计销量608万辆,同比下降8.79%;2019Q1其主流配套车系销量为137万辆,同比下跌了23.01%。
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
早在2015年前后,汽车行业提出要实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国家产业政策也开始支持“四化”汽车。
毫无疑问,德赛西威随即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四化”汽车电子产品。2016年至2018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3.41亿元、4.24亿元和5.43亿元,占公司当年营收的比例分别为6.0%、6.96%和10.04%。特别是2018年,其研发投入同比增长了29.84%,研发人员同比增长了30.52%。
“车市不好的时候,越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林洵沛说。他介绍,公司新研发的产品主要为智能驾驶座舱、智能驾驶及车联网三个领域的产品。其中,智能驾驶座舱是对公司原来生产的汽车电子产品进行升级,将各板块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由一个芯片来进行智能化统一管理;智能驾驶产品则包括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摄像头等产品及系统集成;车联网产品主要是提供相关的软件服务。
不同车企对智能化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不同,日系车相对保守,而国产自主品牌车企则相对比较激进,希望尽快配置全新升级的汽车电子产品。
因此,何时让最新研发成果量产并扩大产能,成为企业颇费思量的事情。如果过早建设生产线,会平添折旧却无法增加收入,增加资金成本;但生产线建晚了,则有可能会由于产能不足而丧失订单,拱手将市场交给竞争对手。
2018年底,德赛西威下决心扩大智能化产品的产能,并且连续两个季度,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兴建“汽车电子移动互联网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研发中心”。新项目预计于今年下半年投产,这表明该公司已经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未来取决于新产品的竞争力
一位汽车业资深人士评价,“短期内德赛西威的业绩仍然依靠传统产品的销售,还将随国内车市起伏,未来则要看其智能驾驶座舱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虽然该公司已经与车和家、蔚来等造车新势力进行合作,将新产品安装于这些车企的新车型中,但面对博世、华阳集团等同类型竞争,德赛西威新产品的销量什么时候能起来,现在还不好说。”
林洵沛介绍,汽车智能化、汽车配置的电子产品升级是大势所趋,一个机械指针仪表盘只卖几百元,而一个全液晶屏数字仪表盘售价可以达到上千元,产品升级将为德赛西威提升业绩带来更多机会。
但他也承认,“这并不意味着新项目投产后公司利润很快就能得到提升,还需要等智能化产品的产销量形成规模。”
他表示,在当下,汽车行业整体面临困境,为应对汽车市场销量下滑的影响,公司将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进精益制造,严把质量关,更积极开拓客户和更好地服务客户,同时拓展海外市场,以此来避免营收和利润进一步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