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跌跌不休”,这让风险偏好保守的张女士颇为烦恼。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后,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减少了很多,收益率也有所下降。此前,张女士比较了银行存款产品,入手了智能存款和结构性存款产品。“这两个产品的安全性有保证,同时收益也高。截至目前,还没有考虑入手净值化产品。”
2018年4月27日,“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稿),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新时代。截至目前,《资管新规》出台一周年,政策正在改变着市场和投资者。
记者走访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随着银行理财收益率走低,智能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的增长迎来了爆发期,像张女士一样的投资者不在少数。目前,不少银行加快净值化转型步伐,但也有银行内部人士称,目前不少结构性存款、净值型产品为假结构、假净值产品。
6月3日,建设银行全资子公司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举行开业仪式,这标志着国内首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管理能力是理财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各家银行面临着共同挑战。
银行理财收益率创新低,吸金能力不减
“去年年底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逐渐下降。从我们网点的情况看,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利率在3.5%左右。”北京地区一国有大行个金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另一国有大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现在在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保本的理财产品利息相对来说低一些。有款90天期限、1万起存的保本理财产品,半年期年化利率3%左右,而去年这个时候半年期的该产品的年化利率在4%以上。”
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4月,全国整体银行理财收益跌至3.95%,环比下滑5BP。另据融360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5月17日至2019年5月23日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为4.20%,较上周下降9BP。
记者查询多家银行官网,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年利率在3%、4%左右。不过,也有部分银行起存点较高、存款期限长的理财产品,利率在4%以上。比如,一国有大行起存100万的理财产品,年化利率达到4.4%。
此外,部分民营银行、中小银行、互联网银行的智能银行存款利率依然高于4%。某金融平台显示,辽宁振兴银行振兴存产品半年期、一年期的年化利率分别为4.6%、4.8%,新网银行年德利产品年化利率为4.3%。“智能存款利息高,主要是因为发行这一产品的民营银行负债来源狭窄,银行希望通过这一产品实现获客、积累基础客户、揽储等多重目标。”银行业内人士表示。
不过,也有投资者表示,智能存款的利率也有所下降。“我之前买的一民营银行的智能存款产品的年化利率在4%以上,现在该产品的年化利率在4%。”一投资者表示。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跌受监管、市场环境等影响。一方面,此前银行理财的高收益主要靠非标拉高,而在2018年强监管下,非标投资萎缩,相应的银行理财也难以实现高收益。另一方面,受前期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带来银行资金面宽松和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下跌,从而导致理财收益出现下滑。
未来银行理财产品走势如何?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预期银行理财收益率仍将陷入下跌通道。“2019年,同样面临流动性宽松和非标投资萎缩的局面,所以,预计2019年银行理财收益率也很难回到4.9%的水平,仍会有一定的下行空间。”融360大数据研究院表示。
虽然收益率下滑,不过,银行理财吸金能力依然不减。
“从大环境看,无论股市、P2P还是楼市,投资者其实在当前并没有特别好的投资方向。银行系的金融产品依然是投资者的重要选择。”一位银行人士说。
另一方面,银行也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力图将此前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群体以及相关的资金留在银行体系中。“从投资者角度看,在银行的系列产品中,理财产品的投资回报、安全性预期等被弱化,投资者在投资时势必会做出一定的调整。而银行也洞察到了投资者需求的变化,主动调整产品的结构。比如对追求高收益、又能接受市场波动的客户,银行会向这些客户推荐基金产品等。对于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客户,银行会把这部分客户引导到大额存单等产品。”上述银行人士表示,银行把可以标签的、需求比较明确的客户梳理出来,之后对这些客户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应的产品。
结构性存款受热捧,业内称基本都是假结构
在银行理财收益率创新低之际,一些被热捧的结构性存款也因涉嫌高息揽储被整治。
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的23号文要求排查银行理财业务,主要是排查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不过,多家银行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并未收到监管要求排查假结构性存款的要求。
“结构性存款”,也称“收益增值产品”,是运用利率、汇率产品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存款,基于嵌入的衍生品工具,可划分为利率、汇率、商品、股票、信用等挂钩型产品,形成“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组合。但不少银行为了实现“高息揽储”,所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实为“假结构性存款”,仍变相刚兑。
去年以来随着银行存款增速下滑,揽储压力也越来越大,结构性存款迎来爆发期。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总额达11.13万亿元,前四个月新增1.5万亿元。
目前,业内对于结构性存款的看法颇为复杂。
“我们这种银行对资本十分渴求,推行结构性存款不足为奇。但坦白讲,我从业这么多年,包括我们行在内,我很少见到真正的结构性存款,基本上都是假结构性存款。监管可以真正拎出来看看,所谓的真结构性存款到底有多少?”某股份行华南地区一分行负责人表示,在客户不符合资管新规的理财产品到期后,工作人员引导客户购买该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或者大额存单。“我们行对存款一直都非常渴求,大额存单都是给最高的年化利率4.18%。”
实际上,上述股份行在2018年多次因资本不足的情况引发市场关注,今年该行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谋求补充资本。
另一家上市城商行内部人士持有类似的观点。“可以说,包括我们行在内,现在大部分的结构性存款都是假结构性存款。虽然保本理财逐渐消失,但客户对稳定收益的需求仍存,而且可以吸储。因此,银行大力发行这类产品。”
但上述股份行内部人士称,其所在分行正按照总行要求收缩假结构性存款业务。
“我不知道是否因为收到监管的文件,现在我们分行确实按照总行的要求,二季度开始没怎么推结构性存款,一方面减少结构性存款的供给,另一方面降低结构性存款的利率。”上述股份行分行负责人表示。
不过,上述城商行内部人士直言,其所在银行网点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政策等并无变化。“所谓的假结构存款将继续持续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前,保守型投资者无非三个选择——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而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在三者中最高,因此,短期内不太可能消失。”
“部分银行考虑收缩结构性存款可能更多出于成本考虑,而不是监管要求。”上述城商行内部人士解释,结构性存款的高利率同时意味着银行的高成本、高负债,如果银行存款压力有所缓解,可能会考虑减少结构性存款产品的供给。
多银行主推净值型产品,是否是真净值产品?
融360监测数据显示,3月保本类(保证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967款,占比为18.89%%,环比2月份下降5.11个百分点,保本理财产品占比首次跌破20%。
记者走访还发现,多家银行有意压缩保本型理财产品,主推净值型产品。
“今年一个比较大的感受是,我们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明显下降很多。”一银行工作人员表示。
“我们行现在发行的产品以净值型产品为主,我们也有意引导客户和银行一起转型、适应。”北京地区另一国有大行网点的工作人员表示。
“我们网点预期类的理财产品都没有额度了,基本上用一天时间就卖完了,我们也不知道总行还会不会再推出这样的产品。”一上市城商行北京网点的工作人员表示。
另一股份行南方地区分行的负责人则直言,该行固收类理财产品处于萎缩期。“其实客户对该类产品还是有很大需求,但我们现在的麻烦之处在于我们没有资产去对接这样的产品了。无固收类产品可续,这就倒逼客户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客户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到期之后,我们逐渐引导客户投资权益类理财产品。”
资管新规之下,银行理财产品结构逐渐变化,加快净值化转型步伐。普益标准发布的净值转型程度指数显示,今年4月份,全国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5.03点,环比上升0.36点,较去年同期上升3.83点;其中,全国性银行的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9.16点,同比上升6.78点,国有大行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净值化转型程度领先于其他类型银行。
上市银行披露的2018年年报数据也显示,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提升。其中,浦发银行的净值型理财规模突破4000亿元,占比提升至48.68%;中信银行个人净值型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占比较2017年年末提升25.98%。
不过,有银行业内人士直言,目前不少净值型产品为假净值型产品。
“不但我们银行,到目前为止,很多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并非真正的净值型产品。比如银行可能会告诉投资者收益率或许达到4%,在过渡期结束之前,该产品的收益肯定会达到4%。这是因为银行希望客户在过渡期内能够正常平稳的过渡,可能收益率有波动,但最终会达到‘预期’。”一上市城商行内部人士表示,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后,假净值型理财产品才会逐渐消失,变成真净值型产品。
从赚利差到赚手续费,考验银行运作资产能力
2018年4月27日,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此后,针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多部文件先后出台,监管希望打破理财产品长期以来的刚性兑付,让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投资者自负盈亏,防止银行资金池行为,限制非标投资及期限错配,放宽银行投资渠道,保障投资者权益等。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表示,目前银行理财处在转型期,银行理财规模难以实现高增长,理财收益率也难以增长。当前非保本理财主要以投资债券为主,债券利率的下行会影响理财收益率。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各家银行对符合新规的高收益资产的争夺,竞争激烈。
有业内人士表达了对银行理财的隐忧,认为目前银行理财市场的规模不可持续。
“一方面,不管表内表外理财产品,最终的底层资产是一个项目。如果资金错配的话,有一定的腾挪空间。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允许资金错配,也不允许有资金池,腾挪的空间就被否定掉了,这样政府平台的融资、房地产融资等高价资产的融资需求被切断了,这导致目前银行可投放的资产收益率在下降。另一方面,银行理财的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收益率保持在4%左右的位置。”一上市银行办公室主任表示,资产端价格在下降的同时理财端的价格依然保持坚挺,这导致银行现在几乎没有盈利空间。
不过,有银行人士并不认同上述看法。
“我觉得这一思维仍然是赚差价的思维,在资管新规之下,银行要转变原有挣差价的方式,而是转向更多依靠赚取手续费的模式,这就考验银行运作资产的能力了。”上述上市城商行内部人士说。
■延展
理财产品批设权限将从总行下放?
6月3日,建设银行全资子公司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举行开业仪式,同时发布了新产品,这标志着国内首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
截至目前,国有六大行已全部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工行和交行也已批准开业。股份制银行中,光大和招行已获批筹建。
在业内看来,管理能力是理财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各家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
“从销售端来看,在资管新规之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可以说并无任何区别,因为这些理财产品都是刚性兑付。虽然银行都提示说——‘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并没有出现过预期收益率不达标的情况。因此,这实际和机器人卖理财产品并无任何区别,甚至不需要有风控意识,只要向投资者讲清楚期限和利率就行了。但资管新规要求穿透之后,才是真正考验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去获取资产、给资产风险定价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展现出理财经理的水平。”某股份行一分行的负责人表示。
在普益标准看来,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变,主动管理能力成为理财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目前银行资管投研能力较为缺乏,如何创设有竞争力的净值产品以吸引客户是理财子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上市城商行北京地区网点的人士坦言,其所在银行抽调此前负责理财资金池业务的人员参与组建理财子公司。“虽然是同一拨人,但是牌子换了,另外理财子公司要独立考核,任务更多,挑战也更大。”
从银行竞争的角度看,上述股份行内部人士表示,未来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的差距会明显显现出来。大银行依靠优秀的风险定价能力获得更好的底层资产和客户,但小银行或许根本获得不到好资产。此外,理财经理之间的素质差距也会明显显现出来,“有能力、技术、资源的人在这一波转型中会脱颖而出,而此前像机器人一样的理财经理就会被淘汰掉。”
此外,在上述银行人士看来,未来银行的另一个趋势是批设理财产品权限的下放。“在刚性兑付的时代,考虑到风险等因素,分行卖的理财产品都是总行批设。但在资管新规之后,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理财产品和计划的权限预计会下放到分行。实际上,我们银行内部已在传言产品批设下放的事情了。”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