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物品能够引发多人竞价争取,那么它对于参与争取的人来说必然是有价值的。但是,很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参与者的结果如何,他们都没有占到便宜。
没有争到物品的人自然在竞争中,带着输家的遗憾退场,不过,对于那些最终以高价赢得商品的人来说,他们也没占到便宜。
这种情况常见于拍卖会(非慈善拍卖)上,人们竞相对一件价值品报出自己的价位,最终出价最高者赢得拍卖,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赢家往往都是亏的。
这种表面为赢,实际为亏的现象可用一个词来概括——赢家的诅咒。
在参与竞价的过程中,拍卖品的价格是不确定的。每个参与者都根据自己的估计,给出一个自己内心的价位,由于参与拍卖者带有获益心理,因此他们在报价时会略低于自己的内心价位,以此获取差额利润。
参与拍卖的人一方面无法获知其他出价者的心理价位,同时对拍卖品的了解程度不高,他们都属于无信息群。因此,这些人的估价大多数情况下要么过高,要么过低。
显然,根据拍卖会的运行机制,价高者获得了拍卖品。但是,此时他付出的价钱,是要高过拍卖品的正常价值的,最后计算收益时,他就基本没落到多少好处了。
在拍卖会上,如果很多人参与一件拍卖品的竞争时,参与者的心理压力会增加,为了获得竞品,纷纷上调自己的价格,极其容易导致“赢家诅咒”的发生。
如果一件物品的竞争者少,大家的报价也会相对保守,赢家诅咒的概率也就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