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许这3家企业很优秀,很有前途,但这绝对不是他们能排在第一批过会的根本原因。
近日,科创板首批3家过会企业出炉。聚光灯毫无意外地投射在这3家企业身上,很快开始有不少声音认为,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首批过会,是因为他们质地如何优秀,业绩如何漂亮,数据如何出彩。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
从数据上看,这3家企业固然不乏亮点,但放在科创板已受理的诸多企业中其实谈不上有多出挑。更有甚者,市场各方已经挖出了他们不少短处,比如有的企业客户集中度过高,有的企业毛利率逐年下降,有的企业收入几乎依靠单一产品,有的企业政府补助占比较大……所以,如果把这3家企业作为科创板的明星甚至加以神话,确实有些言过其实。
有人会说,上海证券交易所挑选的首批企业,还能不是最好的?这里需要再次明确的一点是,科创板试点的注册制,其特点之一就是官方不再为企业的质地背书。作为监管方的上交所,把关的侧重点主要是企业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是否达到发行上市标准,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了企业相关信息,而至于这个企业前景如何,究竟应该值多少钱,则完全交给了市场来判断。也就是说,监管不会再像过去一样什么都管,只要企业符合条件、信披真实,把自己的优势和风险完全展现给市场,过会在未来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且即便企业成功过会,也可能因为初步询价后总市值不达标而发行失败。所以,我们不应该再把过去主板的老思路套用在现在科创板的新形势上。诚然,也许这3家企业很优秀,很有前途,但这绝对不是他们能排在第一批过会的根本原因。
那么,他们排在首批过会仅仅是巧合?
当然不是。实际上,这些企业之所以能抢得科创板的头彩,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但这恰恰不是因为其规模、营收或者研发投入有多优秀,而是因为这些企业和其保荐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一起,认真严谨地对待了整个科创板上市审核流程。虽然这3家企业不是首批被受理的企业,但是不管是申报材料,还是回复问询,他们精准用心的准备,使得其信息披露真正做到了充分、一致、可理解,从而一举打破了过去IPO排队的传统,实现了弯道超车,得以第一批接受上市委审核,从而成功首批过会。
所以,从业界的角度来看,当下这3家企业最值得研究的,恰恰不是他们曾经的种种生产经营数据,而应该是他们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准备的一切申请资料,包括招股说明书、发行保荐书、上市保荐书、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以及一系列问询回复和上市委的相关问题,这些才会给科创板的后来者带来精准的示范和宝贵的经验。
毫无疑问,科创板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企业过会。但请一定记住,企业也许可以过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全都是绝对优秀的投资标的。
如果你记住这一点,那么这场资本市场的改革才真正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