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刊财经 文/张俊鸣 编辑/庞丹
转眼A股“入摩”一周年,去年对“入摩”欢呼雀跃的投资者,现在难免有些失望。从指数角度来看,“入摩效应”不如预期,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不涨反跌(2018年6月1日到2019年6月3日),主要指数大部分出现下跌,仅有上证50和中证100出现小幅上涨,表现最弱的中小板指数跌幅高达23.28%(见附表)。相比之下,A股之前13个新兴国家纳入MSCI指数后短中期大概率都出现上涨,纳入一个月,60%以上的股市上涨;纳入一年后,61.5%的股市涨幅超过10%。显然,原地踏步甚至还有所下跌的A股,表现不如其他“入摩”的“前辈”是不争的事实。
为何A股的“入摩效应”不如预期?相比A股的大体量,外资进入的规模相对比重较低,整体也比较缓和,难以成为主动推高A股的动力。去年A股“入摩”纳入因子仅为5%,一直到今年的5月28日临近一周年的时候才提升到10%,而根据券商的测算,5%纳入因子对应外资被动配置的资金大约是1000亿元人民币,相比A股目前超过40万亿元的总市值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虽然说还有一些主动投资型的外资会因为“入摩”而增加对A股的配置,但外资机构普遍采用分散买入、组合投资的方式进场,鲜少集中买入推高股价,这也造成A股散户对外资进场普遍“无感”。除此之外,影响A股波动还有多重因素,这一年里,贸易摩擦、上市公司财务爆雷等外因也压制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原本估值较高、存在一定泡沫的中小盘股很难获得外资增量资金的关注,这部分品种也因此成为调整的重灾区,这从中小板指、中证1000、创业板指在这一年里跌幅居前可见端倪。
显然,“入摩”并非A股扭转乾坤的灵丹妙药,外资也不是万能的救世主,但“入摩”之后市场的质变,已经在指数原地踏步的过程中悄然展开。有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外资持股市值为1.68万亿元,逼近公募基金1.95万亿元持股市值。随着A股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持股金额和比例显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对A股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5月28日MSCI纳入因子扩大带来的尾盘异动就是一个前奏。除了MSCI之外,富时罗素等其他国际主流指数编制商,也纷纷对A股伸出橄榄枝。“入摩”之后还要“入富”,A股在一轮轮对外开放中吸引更多外资关注的目光,而外资的选股理念也逐渐对A股产生影响。
早在2017年下半年,在A股“入摩”已成定局之后,市场就出现了一轮以白马股、绩优股为主线的结构性行情,而在A股“入摩”这一年间,虽然市场几度起伏,但以白马股、绩优股为主的指数,走势明显胜过上证指数,除了上证50和中证100出现小幅上涨之外,通达信软件编制的MSCI成份指数同期也仅下跌0.12%。在MSCI成份股中,不乏类似中国国旅、贵州茅台、上海机场、海天味业等个股在今年的上涨中超过去年高点,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大批基本面恶化的中小盘股、题材股被快速边缘化,持续探底、不断新低成为常态。冰火两重天之间,A股的质变已经悄然展开,一年前后的点位虽然相去不远,但其中的股价结构变化却已经是天上人间。
从资金流向上看,去年下半年A股的探底过程中,陆港通“北向资金”基本维持流入状态;而在经过一季度大涨之后,陆港通“北向资金”在四五月份出现明显的流出,一进一出之间,展现的是外资机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逆向投资风格,这样的投资取向无疑有利于减缓A股的波动,压抑市场估值泡沫的过快膨胀,有助于催生期盼已久的慢牛出现。如果投资者在“北向资金”持续流入且市场超跌、股指较低的情况下分批布局,而在“北向资金”密集流出的阶段获利了结,也是不错的波段操作方式。就在本周,“北向资金”开始出现回流的态势,或许又是外资新一轮逆向操作的开始,值得投资者高度关注。
如果以A股去年“入摩”为起点线,结合目前整体较低估值的状态,不妨把这条线以下的空间视为长线的“黄金坑”。虽然过去一年A股原地踏步甚至有所下跌,但如果从一个更长的历史周期来看,起点线并不会成为天花板,迟早会成为喷薄而出的地平线。在这条线下面逗留的时间越久,意味着给投资者建仓的时间越充分,对优质股的机会值得好好珍惜(见附图)。
不过,外资带来的也不全是无脑买入的机会,从过去一年的实证中看,此前被纳入MSCI成份股中也存在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股价下跌的品种,如康美药业、三安光电、中航沈飞等,盲目买入也存在踩雷的风险;此外,未来如果对外开放渠道增加、股指期货等可供对冲的金融衍生品放开,外资操作模式可能出现变化,散户参与短线投机被割韭菜的可能越来越大。因此,立足价值投资、指数化投资是散户生存的长线法宝,唯有如此,在“黄金坑”里面才能拿到“黄金”而避免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