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中旬以来,A股出现较大幅度下跌。截至上周四(2019年6月6日,下同),上证综指相较于4月最高点回撤14.01%。偏股型基金收益分化加大,多数基金投资者收益遭到不同程度缩水。由于多方面因素不确定性增加,预计短期市场延续弱势整理。面对市场波动风险的加大以及趋势的不明朗,投资者对持有基金的信心或有所迟疑。
不同于传统基金评价,从基金历史业绩出发,通过不同维度指标来衡量基金过去业绩表现,进而评估基金及基金经理的收益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从实际投资角度出发,投资者更关心优选的基金具有业绩持续性,即希望通过过去业绩筛选出未来业绩表现仍较优的基金。而基金业绩表现受基础市场影响,基金在未来期间的绝对业绩持续性与基础市场直接相关,如暂不考虑基础市场影响,那么优选基金目标则变成在同市场中筛选出未来业绩具有相对持续性的基金,即筛选出在未来期间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称之为基金的相对业绩持续性。
对衡量基金业绩表现常用的十个指标因子,逐一测试其对未来一期季度收益的预测有效性。其中,IC值(Information Coefficient)代表因子变量对基金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具体指因子与下一期收益的相关性。鉴于因子值和基金收益率的分布,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来计算IC值。IC值为正,则说明本期因子越大,基金下期收益越高;反之,则说明下期收益越低。IC绝对值大小代表预测能力强弱,IC大于0或小于0的单向比例代表预测方向性的强弱。IR值(Information Ratio)等于IC均值/IC标准差,评估IC值的稳定性,代表因子获取稳定Alpha的能力。从IC/IR结果分析,同时考虑到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最终挑选四个有效因子:季度收益率、季度最大回撤、季度波动率、资产净值,并将基于筛选的多因子综合量化打分选基。
对选取的因子构建多因子打分体系,并进行回测,以等权加权为例。选取回测区间为2013年二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季度调仓,根据综合得分筛选前十基金构建组合。回测结果显示,精选TOP10基金组合业绩表现较优:与规模不低于1亿元的同类型基金(剔除非初始基金)样本平均收益作为业绩基准1、沪深300季度收益作为业绩基准2对比,在回测区间6年时间里,组合分别超越业绩基准1、业绩基准2收益幅度126.67%、161.03%,最大回撤为-20.41%,分别优于基准幅度为8.24%、12.28%;统计有5个年份收益均超越同年份基准表现;有19、18个季度收益超越同区间基准1、基准2表现,次数占比为79.17%、75.00%。但由于季度调仓,换手率较高,达到78.75%;考虑调仓成本,以双边申赎费合计0.65%折算,折损收益点位约12.28%,则扣除较高换手率带来的成本后,组合总体收益依旧可观。
通过多指标因子与基金未来季度收益的有效性测试,主动偏股型基金短期相对业绩具有一定持续性,该结论定性可解释为基金当前持仓具有“正确性”,进而使得短期业绩具有持续性和可预测性。并不建议投资者调仓换仓频率过高,但鉴于A股市场较高的波动性及较快的风格切换,定期回顾持仓并持续优选基金,或可获得更优的组合回报。具体到投资策略,投资者可结合投资目标与调仓周期,参考相对业绩持续性构建多因子选基体系,如半年调仓,可选取与半年度区间收益有效的因子构建选基体系。当然,因子有效性在不同市场阶段中表现强度不同,需定期跟踪以能够及时评估选基结果的准确性。考虑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可结合长期角度综合评估基金或基金经理综合实力,力争获得更长期优异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