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鑫 实习记者 段茵乔 近日,监管正在研究提高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的监管比例消息在市场引起不小反响。作为“压舱石”般的存在,险资的大步归来给市场带来了乐观情绪。
当资金端被敞开门窗迎接的同时,保险行业的负债端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两年前被戴着“有色眼镜”观察的万能险,在经历过腰斩式的下滑后,一改沉寂态势稳步抬头。
一组行业数据记录了万能险的增长:2019年前4个月,寿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005.46亿元,同比增速13.61%,而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5117.20亿元,同比增长35.86%。
2000年前后,面对利率下行经营压力,万能险与投连险、分红险一起作为三大理财型保险品种被引入国内。险资运用步步放开,银保渠道不断发力,万能险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保费比重从零到三分(寿险保费)天下的发展。
此后,万能险发展变了节奏:引领寿险业保费收入大爆发,不断被异化成为中小险企充规模利器,短资长投引发流动性担忧,宝能万科间纷争起,2016年风云突变,监管多轮规范。
三年时间,昔日的万能险早已变了模样,告别了中短期的期限,褪去了附加险的形态,在回归本源的潮流中探索新的可能;但也正是诸多限制,使得险企在提供财富保值服务时,更多的选择了分红险或年金险的形式。
经济观察报记者发现,虽然增长回暖,但万能险的销售公司相对比较集中,而这在2018年的数据中已经有体现——万能险保费收入前10的险企拥有近八成的市场份额。
本为抗通胀而生的万能险在利率波动周期中有着自己的作用,而在大资管新规实施后,对于已经习惯“保底收益”的用户来说,万能险的最低保证利率亦有优势。只是当投资端收益不断下滑,万能险还能保持当初的吸引力吗?
恢复性增长
“现在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都是浮动的,预期收益率都在2.5%-4.4%之间,预期收益率越高期限越长。如果想要更高的收益接受更长的期限,可以考虑保险产品,虽然合同上的最低利率不高,但目前结算利率都在5%以上。”张叶(化名)面对理财客户经理微信上发来的介绍纠结起来。
在听到客户经理介绍目前市场上趸交产品不多,额度有限后,张叶对复星保德信旗下的一款万能型两全保险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起投金额10000元,最低保证利率为3%,目前的结算利率5点零几,应该是算比较高的了。”张叶表示。
虽然收益难以与前几年匹敌,但毋庸置疑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万能险正在一步步收复市场。
经济观察报记者获得的行业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5117.20亿元未计入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中,有超过4590亿元为万能险业务下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
这一增长速度,正是2018年万能险回暖的延续。2018年,人身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8286.58亿元,同比增长30.24%。在2019年2月,受开门红因素影响,这个增长速度一度达到42.75%。
经济观察报记者发现,在许多银行网点中,张叶所感兴趣的结算利率超过5%的保险产品不仅一种,例如交银康联的交银如意定投养老年金险(万能险)最新结算利率为5.2%,而该产品的最低保证利率为2.5%;国华人寿的国华智多宝终身寿险 (万能型)(E账户)最新结算利率为5.84%。但更多的产品结算利率多在4%-5%之间。
而在在刚刚过去的开门红营销季,不少保险公司为了冲规模曾推出不少高收益产品,记者发现部分已经售罄。
规模增长背后
哪些公司在发力万能险?
公开数据显示,96家人身险公司中,一季度有46家万能险保费出现正增长,其中21家险企万能险保费增速超过100%。市场份额上,呈现了集中地特点。保费收入前10的险企所占有万能险市场份额超过了八成。
2018年,市场份额已经开始集中。数据显示,2018年,代表万能险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排名前十的险企分别为安邦人寿(2113.8亿元)、平安人寿(1094.3亿元)、华夏人寿(723.3亿元)、国寿股份(625.0亿元)、富德生命人寿(559.4亿元)、阳光人寿(259.9亿元)、和谐健康(247.5亿元)、天安人寿(222.9亿元)、国华人寿(221.2亿元)和泰康人寿(208.9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市场份额分别为26.6%、13.8%、9.1%、7.9%、7.0%、3.3%、3.1%、2.8%、2.8%、2.6%,合计市场份额为79%。“与传统保险相比,万能保险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且合同中有最低保证利率,在相当程度上能满足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相对于储蓄和其他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其曾经的热销以及目前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了市场的上述需求”,在谈到万能险的增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如是表示。
在朱俊生看来,满足市场需求外,万能险的恢复性增长也与行业应对潜在风险有关。“2015-2017年,部分寿险公司销售了大量的3年期趸交产品,2018、2019年是给付的集中期,部分寿险公司将面临较为突出的现金流风险”。他表示,一方面,满期给付和退保的增加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出;另一方面,业务收入急速收缩,在监管趋严的形势下,部分公司的趸交业务规模快速下降,而期交业务增长尚不能弥补趸交业务的规模收缩,从而造成新单保费流入大幅减少。同时,部分公司续期保费收入的稳定性较差,当外部环境出现变化时,续期保费流入可能低于预期,保费流入压力较大。这使得之前依赖新单保费流入补足给付缺口的模式难以持续,造成一些公司面临较为严重的现金流风险压力。
退保压力可以在行业数据中探寻踪迹,2018年,人身险业务退保金7210.11亿元,同比增长17.85%;退保率6.83%,比去年同期上升0.31个百分点。
微观层面,2018年,珠江人寿退保金从2017年的4.1亿元,上升至134.89亿元,增幅32倍;北大方正人寿去年退保金支出达4.09亿元,同比增加247%;华夏人寿退保金为73.1亿元,同比增长218.4%,其中,寿险业务退保金为72.5亿元,同比增长220.1%。
万能险起伏
风险与保障并存,缴费灵活、额度可调整、变现容易,自1979年诞生于经济滞胀的美国后,万能险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寿险主力险种之一。2000年,在经历过基准利率7次下调、寿险产品预定利率降至2.5%后,太平洋寿险推出了收款万能险,而就在这前后,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分别推出了首款投连险以及首款分红险。
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银保渠道爆发,2003年至2016年,万能险从17亿元快速增至11860亿元,占寿险总规模保费比重从0.7%增至33.9%。2018年,由于股市暴跌、万能险结算利率仍维持约5%的高位等原因,万能险业务带动寿险保费收入大幅增长64%。随后,受银保渠道监管趋严、保费统计口径调整、资本市场震荡等多重因素影响,万能险业务进入收缩调整期。
另一个节点发生在2012年,随着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部分中小保险公司以高现价型万能险(中短存续期)推动万能险爆发。一边是更多的投资领域向险资敞开大门:创业板、优先股、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历史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增加境外投资范围;另一边是中小保险公司弱化万能险的风险保障功能、降低相关管理费,凭借高现价和短期限吸引投保人,并通过激进的投资来覆盖负债端的高成本。2015年万能险收入同比增速达95.2%;2016年3月万能险收入累计同比增速达214%的高点。
2016年3月开始,保监会发布系列监管文件,对万能险等中短续期产品的规模、账户管理、保障水平、结算利率、资金运用等进行完善和规范。部分险企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对上市公司野蛮收购等行为拉开了“保险姓保、回归本源”的监管序幕。2016年6月,万能险保费当月同比增速降至-7.2%;2017年底,万能险保费收入同比减少五成,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也同比骤下降16.20个百分点至18.19%。
大资管时代看万能险
彼时,有市场人士表示,无论是被步步收紧,还是资产端受限,万能险的“困境”,始于产品在国内的“异化”,源于“产品的刚性兑付+险企的弯道超车+投资端的资产荒”。“异化”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高现金价值产品、保险理财型产品销量大,“异化”的过程中,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开始被推崇,即在资产端通过投资做大规模,在承保端通过高收益产品获取现金流。
“万能险只是提供了一种工具和选择,使得保险这种纯粹的风险保障的产品,有了更多金融的属性,传统寿险抵御的是生老病死的不确定性,而万能投连产品是用来抵御利率的不确定性。此外,万能险还增加了保险产品的信息披露深度,相对于传统保险产品更为透明”。
一位保险从业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问题在于部分公司通过万能险来冲规模,甚至“挂羊头卖狗肉”,使得万能险一时间成了过街老鼠。这几年来,针对市场上各种“异化”的产品、产品开发报备中的投机取巧以及在销售领域存在的集中性的销售误导现象,监管层都进行了严格的清理与管制,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目前,除开门红期间外,代销的保险产品中趸交的并不多,有的万能险的期限更是拉长至十年或更长时间。
“坦白说,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并不利于万能险给出吸引人的结算利率,所以说不是最佳的销售时期,但万能险有保底收益率的优势不能忽略”,上述保险人士称,站在另一个角度,随着居民财富的增加,大资管时代来临,保险资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力量,在统一监管、严防风险的监管思路下,万能投连等理财型产品被正常的看待,保险资金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可以看见的是,万能险正在变革。“期限变长、试图在保障和投资方面保持适当的平衡,关注资产负债的匹配”,在朱俊生看来,这是转型的正确方向,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大抵如此。
但朱俊生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行业有必要吸收此前的一些教训,避免高费用率、高预定利率或是为了短期竞争采取高结算利率策略,造成出现利差损风险、费差损风险,避免因为负债端的高成本倒逼资产端的激进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