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从我的父母开始,从1977年台湾板桥的南雅夜市小地摊开始。”上海市台协副会长、上海麦可将文创园创始人连泰瑞在6月15日开幕的第17届海峡青年论坛上发表题为《一个台创二代的融合发展故事》的主旨演讲,对台下参会的台湾青年们娓娓道来他来大陆奋斗的经历。
会后,澎湃新闻记者对连泰瑞进行了专访。受访者提供
“我今年42岁,离海峡青年论坛定义的青年年龄不超过45岁只差3年。”专访前,连泰瑞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
连泰瑞在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已经二十年的时间。二十年里,他从一个平凡的台湾青年成长为台青领袖。他的故事,是一个台创二代在大陆融合发展的代表。
“离经叛道”——将父亲的纺织品牌改造成文创品牌
1977年,连泰瑞的父亲在台湾板桥的南雅夜市摆地摊,开始做生意。1992年,连父和好友到大陆旅游,说好去两个礼拜,可三个礼拜过去了,父亲还是音讯全无,打来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要200万美金。连泰瑞笑称,“当时全家还以为父亲被绑架了。”这200万美金是连泰瑞的父亲来到大陆的创业启动资金,他在上海闵行区七宝镇投资建设麦可将服装厂,成为最早来大陆打拼的台商之一。
伴随上海商务成本提升,2009年麦可将工厂迁址江西,原厂房改成了用于出租的办公楼,交给连泰瑞打理。
上海开始腾笼换鸟的时候,旧厂房空了出来,看着车来车往、尘土飞扬,年轻的连泰瑞不甘心守着旧厂房、靠老一辈打下的江山舒服地过日子。他想,麦可将和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经过思考和调研,连泰瑞将目光瞄准了在台湾有传统优势、在大陆有良好前景的文创产业。
“老厂房用作什么都是缺点,唯独做创意园区,一切老旧都变成了优势。”连泰瑞说。
三年多的时间,连泰瑞对文创产业园做了大量的调研,“看过了台湾所有的文创园区,谈过了所有能找到的文创业者”。2015年下半年,老厂房“变身”麦可将文创园。
连泰瑞做了全上海第一个全体验式的文创园区。视频截图
在上海市闵行区台办的帮助和支持下,几年间麦可将陆续吸引40家两岸文创企业入驻,分别处于草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且分布于陶瓷、玻璃、皮革、木工、黏土、铁艺等不同文创业态。在台湾颇具知名度的“纸箱王”,也选择在麦可将设立其大陆旗舰店。由于各家店都是不同的文创业态,店家间会向顾客相互推荐,通力合作,园区形成了氛围良好的综合效果。三年来,园区内文创业者的成功率达到97%。
“我希望做一个两岸文创园区。”连泰瑞介绍,在这里,台湾的文创业者占园区的一半。园区还得到了国台办的认可,成为上海三年来唯一获得国台办授牌的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2019年年初,园区获得了上海市市级文创园区及上海市级5A青年中心的称号。
连泰瑞的父亲Michael(右)与合伙人John,公司命名为Michael John (麦可将),一直沿用至今。 受访者提供
给台青的建议:张开耳朵,打开心胸,睁开双眼
作为台创二代,连泰瑞及其家族的经历也是台商在大陆打拼的一个缩影。
第一代台商来到大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技术经验,第二代台商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连泰瑞常常问自己,也问身边和他一样来到大陆发展的这一代新台青:现在这批到大陆的台湾青年或是未来想要进入大陆的台湾青年,他们在这个市场里有什么优势?
文创,是连泰瑞对自己的回答。
他认为,温良恭俭的台湾青年最大的竞争力在于文化、历史、艺术和创意,希望台湾青年能加以发挥,并能了解大陆惠台政策,登陆扎根、融合发展。
旧工厂的厂房。 受访者提供
当谈及在上海发展的台湾青年有何特点,连瑞泰说,在上海的台湾青年往往对自己更有信心,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如果在大陆其它城市,你可能是和大陆的这些青年竞争,但是在上海,你是和国际人才在竞争,这种难度更大。
“张开耳朵,打开心胸,睁开双眼。”这是连泰瑞对想要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我希望台湾青年们多看看各方媒体,而不要被一些台湾的政治人物和媒体扭曲,要了解真实的现状。”他建议真正想在大陆扎根的台青,一定要明白大陆的各种制度跟台湾不一样。
“这些制度,你在来之前,或者来了以后,都应该努力去了解。比如四套领导班子是哪四套?你来大陆发展,就应该知道,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原来在反映民意这一块,大陆有一个非常高效的系统。”连泰瑞认为,了解大陆的制度,对于消除台青的误解和歧见,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连泰瑞还建议想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多去了解惠台政策,“钻研技术的同时,也要得到政府的认可,一定要学习政策,才能顺水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