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华
有一种经济干预的思路一直比较流行,那就是在干预之上再加一重干预。很多人以为,如此一来,后一重干预可以使得前一重往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这是一重干预;美联储的决策者也懂得,宽松货币会鼓励人们更多地冒险,经济呈现所谓的“脱实向虚”,所以他们主张加强金融监管,这又是一重干预,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宽松货币的危害。又比如,宽松货币下,房价往往上涨,于是一些学者主张采用行政手段对房价进行各种“调控”,以为这样就可以既享受刺激经济的好处,又控制住了房价泡沫。
然而,这种思维是违悖经济规律的。在干预之上再加一重干预,只会让经济扭曲得更多,而不是用一重干预纠正了另一重干预的问题。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循环理论认为,宽松货币压低名义利率,使得人们受到误导,进行更多的长期投资,呈现出短期“繁荣”。然而,真实的资本品并不足以支持这些长期投资,企业很快就会发现成本上涨,原来看起来合算的投资,变成亏损,于是出现了普遍的衰退。
那么,在宽松货币下,如果多用行政干预,是否就可以使人们的投资变得更明智,从而避免投资错误扎堆爆发呢?
这是做不到的。
即便在人为压低的利率下,市场机制也能帮助人们最大化地消化各种信息,受到的误导更少。破坏这个机制,将使得资源配置受到更大的误导。
“用干预来修正干预”最大的风险是鼓励越来越多的干预。由于人们错误地以为,干预的负面影响被另一重干预修正过了,所以,人们对风险往往更容易视而不见。当市场表现出和干预的方向相反的反弹时,人们也更容易和市场较劲,非要把市场打压得“听话”,浑然不觉如此一来风险积累得越来越多。正确的做法只应是放弃前一重扭曲,而不是试图“用干预来修正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