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1644-678 网址:www.00695.com
媒体新闻

供销大集高存高贷 百亿资金闲置却不愿偿债

2019/6/22 13:58:00

自康美药业爆雷以来,高存高贷的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近来我们发现供销大集就存在明显的高存高贷现象:其一边大额资金挂账闲置,一边又大量举债;更为可疑的是,其账面明明有近百亿可随时支取的现金,却致使7.97亿元银行借款逾期。于是其账户上百亿资金的真实性就很令人怀疑了。

6月12日,深交所向供销大集下发了问询函,就其2016年所并购公司业绩承诺的可实现性、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合理性、以及近期营业收入持续大幅下降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问询。不知是深交所提出的问题太难回复,还是上市公司有什么难言之隐,6月20日,供销大集发布公告表示将延期回复深交所问询函。

不过《红周刊》记者在深入研究供销大集历年财报后发现,该公司大存大贷问题相当蹊跷,其账户上百亿资金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主营业务萎靡不振,经营业绩竟然依靠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来拉动,发展前景堪忧。

存贷双高有蹊跷,百亿资金不偿债

2018年财报显示,供销大集年末账面货币资金高达146.2亿元,而同期短期借款金额为89.56亿元,长期借款金额为26.7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金额为10.66亿元,三者合计金额高达126.94亿元,可见其“存贷双高”的现象十分明显。巨额的负债,使得供销大集财务费用高企,2018年达到了3.35亿元,其中利息支出就高达6.94亿元,同比增长了19%。于此同时,巨额存款又使得该公司当年有高达4.06亿元的利息收入。

一方面,让巨额的资金闲置在账面上吃利息,另一方面却又背负更高利息大量举债,供销大集的行为显得十分蹊跷,那么供销大集是否真的有如此高的资金需求呢?

2018年供销大集共实现营业收入163.16亿元,相比2017年的277.9亿元,大幅下滑41.29%。由于业务量的大幅减少,使得其本期整体对外支出也大幅减少。2018年,该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较上期缩减了41.22%,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金额减少了39.13%。

2018年供销大集的经营状况不佳,资金支出大幅减少,不过其回款状况却相当不错。财报显示,供销大集2017年的应收账款金额高达14.3亿元,然而到了2018年,其应收账款金额锐减至5.41亿元,下降幅度高达62.21%。同时,其他应收款也较上期大幅减少了40.04%。在支出大幅减少以及应收账款回款状况大幅改善的双重刺激下,其全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达到了39.81亿元,较2017年增加了25.32亿元,增长幅度高达174.73%。

不仅如此,供销大集投资活动中的大额资本性支出也有大幅度减少。2017年供销大集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高达10.25亿元,而2018年这部分支出减少到3.6亿元,同比减少幅度达64.84%。虽然其2018年投资活动净流出了15.83亿元,但相较于2017年57.64亿元的净流出额,已大幅缩减了41.81亿元,缩减幅度高达72.53%。

因此,不论是经营层面,还是投资层面,2018年供销大集资金的支出都较上年大幅减少。再加上2018年大量前期应收账款的收回,使得其本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大幅增加,货币资金达到了146.2亿元,在剔除受限部分资金后,可用的资金达到了97.92亿元。

再进一步来看,供销大集2017年全年的营业成本总额达269.55亿元,而期末账面留存的不受限的资金占营业总成本的比重达27.15%,这也就代表在销售业务火爆、各项支出需求较多的2017年,其留存的资金占全年总成本三成左右就足够维持正常运营,而至2018年,其账户上可用资金占全年营业成本的比重高达55.81%,这说明其资金余额远超能够维持正常运营所需的资金用量。于是问题来了:既然账户资金足够维系经营,那么供销大集大量举债又目的何在呢?

更令人震惊的是,供销大集的账面上明明有近百亿可随时支取的资金,其却不去偿还区区数亿元短期借款,致使银行借款出现了逾期。

财报显示,2018年供销大集共有合计7.97亿元的逾期贷款。其中逾期偿还盛京银行长春分行的三笔短期借款共计5.98亿元,逾期偿还鞍山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行一笔短期借款1.99亿元。供销大集在财报中特意注明,对鞍山银行的欠款已于报告日前归还,那么这也就代表着其余三笔5.98亿元的借款在报告日前仍未归还。

账上挂着百亿资金,不足6亿元的借款不过是其账面留存资金的零头而已,但为什么还出现了逾期呢?其到底是不愿意还,还是还不上呢?这难免让人对其账户上百亿资金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此外,2019年4月,供销大集发布公告称拟发债不超过20亿元,以融资缓解资金压力,这也是其近三年来首次发债。那么其在拥有大量可用资金的情况下,不仅不还小债,如今又要发大债,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对其账户资金真实性的怀疑。

业绩日渐萎靡 主业明显乏力

不仅高存高贷现象令人生疑,供销大集在业绩方面也让人担忧,其2018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财报显示,2018年供销大集实现营业收入163.16亿元,同比下滑了41.29%,实现净利润7.6亿元,同比减少了48.51%。其中占营收8成以上的批发零售连锁经营商业业务更是出现断崖式下滑,本期同比减少幅度高达46.56%。由此不难看出,其主营业务出现了不小的问题。

供销大集从事的商业批发零售业务主要是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开展,其中线下通过开设大卖场、综标超、社区超市、便利店、无人值守门店等服务城乡居民的各类型门店以及大型的民生百货门店开展业务,线上则通过掌合天下建立的零售终端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但如今其线下的门店数量在减少,且新开店数量远小于关店数。财报显示,2018年末其拥有供销大集百货门店16家,较上年减少1家;超市门店219家,较上年减少30家;本期新开门店15家,关店数则达到了46家之多。不仅如此,主要地区单店的坪效和营收也都在减少,其门店主要布局在西北地区,2018年西北地区门店中超市坪效由7168.98元/平方米降为7008.17元/平方米,百货坪效则由12078.22元/平方米下降为10222.02元/平方米。

事实上,供销大集业绩的疲态早就有所显现。2015年的时候,供销大集营收仅为58.48亿元,净利润为4463.24万元,远不及如今的营收百亿、净利润上亿元的规模。供销大集营收规模之所以能快速扩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2016年的重大资产重组。当年供销大集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受让了大股东海航商业控股等交易对手所持有的海南供销大集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集控股")100%的股权,交易作价268亿元。并入大集控股后供销大集的经营规模迅速庞大了起来,营收也同比增长了29.62%。

然而,好景不长,这才过去两年时间,大集控股的表现就让人大跌眼镜。根据收购大集控股时并购双方签订的业绩承诺协议,标的公司2016年至2018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应分别达到1.87亿元、14.3亿元、22.98亿元。2016年及2017年大集控股均实现了业绩承诺,但至2018年其业绩却骤然变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仅实现了12.28亿元,与承诺数差距甚远,差异金额高达10.7亿元,承诺完成率仅为53.43%。

更有意思的,由于大集控股未完成业绩承诺,按照约定包括大股东海航商业控股在内的补偿义务人应进行股份补偿,但供销大集在5月24日发布公告称"海航商业所持公司的全部股票已被轮候冻结",此事也引起了深交所的关注,要求其揭示履约风险,对此供销大集尚未做出解释,选择了延期回复。

供销大集不仅"踩雷"大集控股,当年重金收购的掌合天下目前也处于营收负增长的窘境之中。

2016年,供销大集通过收购掌合天下意在完成线下线上联动模式的搭建,当年对掌合天下增资6000万元, 2017年又追加投资了7.56亿元,共计持股47.25%。但是2017年掌合天下出现了4.96亿元的巨额亏损,供销大集不得不对其计提了1.9亿元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至2018年其业绩仍旧未见好转,营收大幅下降39.47%,于是其再次计提6662.11万元减值准备。连年亏损致使其目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仅余2.56亿元,相较于8.16亿元的投资额来说,已蒸发了5.6亿元。

2017年是供销大集业绩猛增的一年,其营收实现277.9亿元,同比增长了91.52%,净利润实现14.74亿元,同比增长247.12%。然而,供销大集当年之所以能实现如此高额的净利润,还得益于其与集团公司内部之间的资产腾挪。

2017年,供销大集与海南海航基础设施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股权交易协议书,以其所持西安草堂山居置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市宏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宁河海航置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三家公司的100%股权,合计作价34.82亿元,置换作价24.96亿元的海南望海国际商业广场有限公司的100%股权,差额部分以现金结算。正是通过此次资产的置出与置入,供销大集共获得了11.3亿元的收益,占当期净利润的76.68%。

由此来看,供销大集先是通过重大资产重组使得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收入与利润水平迅速激增;随后又通过集团内部资产的腾挪,轻松获得十几亿元的收益。但是其主业增长的乏力终难保障业绩的持续增长,2018年当初收购的标的公司最终业绩变脸,当初的业绩承诺能否实现也存在很大变数,而其资产腾挪后经营业绩惨淡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诡异激增

虽然供销大集的主业日渐乏力, 2018年营收大幅下滑了4成,但仍实现了净利润7.6亿元。然而,仔细剖析其净利润的构成则不难发现,其中有6.1亿元为非经常性损益,该部分占净利润的8成。这也就意味着其本期盈利主要是依赖于非经常性损益。而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仅为1.52亿元,同比下滑87.22%,这再次印证了其主业的不给力。那么,这巨额的非经常性损益又从何而来呢?

2018年财报显示,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供销大集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竟高达8.86亿元,该部分收益占到了利润总额的116.78%。然而,供销大集的投资性房地产并非每年都能产生如此巨额的升值收益,2016年、2017年其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分别为2.26亿元、3.02亿,这与本期的8.86亿元的金额相差甚远。深交所在问询函中也对此提出了质疑,要求其解释变动的依据及合理性。那么,究竟为什么供销大集投资性房地产本期能产生如此巨额的收益呢,难道短短一年内,其房产的价值真的出现了迅速蹿高?

事实上,在2015年之前,其投资性房地产金额并不大,仅有6.63亿元,2016年并购大集控股后该项激增至83.36亿元,但是在并购当年,其并未更改会计政策仍采用成本法计量,直到2017年5月,其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方法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问题在于,若新增大集控股部分的投资性房地产不适用于成本法计量,那为何在并购当年不直接采取公允价值法计量并入账,若之前适用于成本法,为何几个月后却又突然“不适用”了呢?

就在供销大集主业不景气,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时候,其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就出现巨额变动,犹如一场"及时雨"来得恰如其分,及时得撑起了公司的业绩,这样的"巧合"就难免让人怀疑其投资性房地产价值突增的合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