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BlackRock)在华布局明显加快。近日,贝莱德宣布,其设立在上海的外商独资企业 “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在中国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的登记备案。
获得投顾资格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来说意义较大。因其较高的门槛,投顾资质成为私募机构能力的证明,也为与银行等资方合作奠定了基石。
贝莱德亚太区董事长及负责人鲍哲钰(Geraldine Buckingham)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在中国境内提供投资建议服务,这是对我们多元化投资专业能力的认可。中国市场为贝莱德提供了长远、战略性的发展机遇,我们亦致力于发展在中国的投资和业务营运,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最佳的中国投资机会,并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最佳的全球投资机遇。”
新上任的贝莱德中国区主管汤晓东亦表示:“我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改革以及资产管理行业的不断开放深感鼓舞。获得该项投资顾问资格让我们更具优势,有助于我们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平台、信息技术以及投资组合构建能力,更好地向这个重要的投资群体提供专业尽职的投资服务。”
贝莱德中国区业务再下一城
2017年12月,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宣布,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在中基协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2018年6月,贝莱德正式备案了第一只私募基金产品。2018年10月,贝莱德成立第二只私募产品成立。贝莱德也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计划,拓宽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
2019年,贝莱德在华业务布局进程明显加快。今年4月的一次人事任命,更是聚焦了全行业的目光。贝莱德任命汤晓东 (Tony Tang) 为中国区主管,该决定自2019年7月起生效。
汤晓东在国内资管行业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此前,汤晓东出任广发证券副总经理兼广发控股香港总经理。他曾在华夏基金担任总经理,任职期间带领华夏基金与多个国际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有效推进国际业务策略的本土化。
对于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完成投顾登记备案一事,贝莱德中国区主管汤晓东表示:“我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改革以及资产管理行业的不断开放深感鼓舞。获得该项投资顾问资格让我们更具优势,有助于我们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平台、信息技术以及投资组合构建能力,更好地向这个重要的投资群体提供专业尽职的投资服务。”
通过不同的投资计划,贝莱德在中国在岸和离岸投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19年3月,贝莱德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下的中国在岸投资额度共计约为92.6亿美元。
获得投顾资格,便可开展投顾业务。根据中基协备案信息,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主要发行两种产品:一是作为管理人自主发行的产品;二是与银行、信托等通道合作,私募机构以投资顾问的身份提供投资建议的产品。
尽管投顾业务所占市场份额不高,但其较高的门槛,一方面成为私募机构能力的证明,另一方面也是私募机构与银行等资金方开展合作的基石。
今年3月,两家外资证券类私募——路博迈投资和富敦投资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投顾资格的WOFE(外商独资企业)机构。
华宝证券分析称,在资管新规及配套文件的指引下,投顾资质对私募基金的重要性提升。原因有三:一是单层嵌套要求下,投顾模式可节约嵌套层级;二是具备投顾资质是政策引导的合作门槛;三是金融机构内部统一标准的趋势已成,这或使得投顾资质应用延伸至代销等条线,尽管这些条线原则上无需考虑投顾资质。
19家外资私募,38只外资产品
今年以来,外资布局中国市场步伐加快。年初以来先后有联博汇智投资、安联寰通资产和德劭投资3家外商独资企业备案为证券类私募,在中基协备案的外资私募增至19家,分别是富达利泰、瑞银资管、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纵横、路博迈、安本标准、贝莱德、施罗德、安中、元胜、桥水等外资机构。
2017年1月3日,富达利泰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获得中基协颁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此项资格的外资资产管理公司,也拉开了外资私募进入中国市场的帷幕。此后,瑞银资产、路博迈投资、元胜投资等“洋私募”巨头陆续进军中国市场,并快速在中基协备案了新产品。
今年5月份,证券类外资私募共在中基协备案5只产品,成为2017年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以施罗德投资为例,其在中基协备案了3只私募产品,包含股票优选、宏观债券、信用债券多个策略,加大中国市场布局力度。
今年前5个月,新增外资私募备案产品13只,而在去年同期,仅有7只私募产品在中基协备案。
截止至今年6月,已在中基协备案的外资私募中,共备案私募基金产品38只。这些产品主要涉及股票类、债券类、量化类,以及多元策略等。
整体来看,外资私募业绩并不“惊艳”,但产品净值表现却显示出基金管理人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于外资机构的入场,星石投资首席投资官杨玲认为,境外先进投资理念和运营模式将在国内市场得到检验,成功经验将被市场吸收和借鉴。外资巨头强大的品牌效应使其在募资端具备优势,但这也将倒逼内资企业修炼内功,锻造品牌。杨玲也表示,外资要撼动内资龙头的地位并不容易。最终,在国内市场深耕多年的内资机构或将与国际巨头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但外资入场打薄行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