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关多元”,往往最终成了“湿棉袄”,穿着比不穿还难受
银亿的曾经辉煌,或将停留在“永远的25岁”。
6月14日,银亿集团和银亿控股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但截至发稿前,二者尚未收到宁波中院的正式受理裁定书,重整申请是否通过、何时进入重整程序等仍存重大不确定性。
这家久未被行业提及的老牌宁波民企和它的创始人——宁波前首富熊续强,以一种不甚自愿和光彩的方式,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帝国崩坏
银亿是很有资格“忆往昔峥嵘岁月”的。
老板熊续强,发迹史将浙商特色中的“舍得”、“敢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90年代初国企改革浪潮乍起时,就敢于扔掉体制饭碗下海从商。凭着任职官员时锻炼出的眼光魄力,靠收购改造烂尾楼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于1993年建立银亿集团,四年后又创制了银亿股份,主业为房地产开发和经营。
当年,在宁波甚至有“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住的是银亿房子”的说法。
熊继强因此成为”下海从商“的典型代表。2018年《胡润百富榜》上,其列位95名,身家295亿元,是当时的宁波首富。
早在2008年,银亿就实现了销售额破百亿。当时,这样的业绩与龙湖(2008年销售额100.6亿元)、金地(2008年销售额114.03亿元)可平起平坐,比合生创展(2008年销售额95.3亿元)还要优秀。
2010年,银亿首次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并从那次起连续8年上榜。
2011年,银亿股份借壳ST兰光,成功在A股上市。
2017年,银亿集团实现销售收入783亿元,仅利税就创出40多亿元,跻身当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61位,居宁波百强企业前三甲。
而仅仅两年后,银亿居然走到了如今境地。
尽管“破产重整”有别于“破产清算”,是针对暂时面临经营困难但仍具有运营价值企业的救助手段。但资本市场盘面的反应迅速而直接。ST银亿(000981)公布控股母公司银亿集团和控股股东银亿控股最新情况的当天,午后开盘即封上涨停板。紧接着,又在次日回复深交所对2018年业绩报告后跌停。
截至6月21日收盘,ST银亿报1.72元/股,上涨3.61%。市值截至目前缩水至69.28亿元,较2018年初蒸发逾250亿元,跌幅超过80%。
对于重整理由,ST银亿在公告中承认:2019年以来,银亿集团和银亿控股持续面临流动性危机。虽竭力制定相关方案、试图通过多种途径化解债务,但仍不能彻底摆脱风险。
申请破产前的数十天,银亿就“衰报频传”。
5月30日,ST银亿宣布新增三笔到期未清偿债务,总涉资34720万元;5月21日,ST银亿接到深交所关于债务偿还风险、内部控制缺陷,和实际控制人及关联企业占用非经营性资金情况和资金去向等问题的问询函。
而再往更之前追溯,银亿衰败的轨迹也并不隐蔽:两起涉案金额超6亿元的借款纠纷;独董余桂明在年报中发表异议后提请辞职;公司从银亿股份戴帽ST更名为ST银亿……
兑付危机更是持续半年以上之久。
2018年12月24日,银亿股份的平安夜并不太平。当天其发布公告称,因短期内资金周转困难导致未能如期偿付发行的公开债券。而这笔债券的发行规模仅3亿元。
数百亿规模的一家企业,居然还不上3亿元的债。银亿股份捉襟见肘的债务状况再也遮掩不住。那份公告次日,银亿股份连续跌停,一个月内市值蒸发150亿余元。随之,主体信用也被下调至C级,被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这使得其融资更为难上加难。
2019年一季度,银亿股份流动性负债175.62亿元,非流动性负债26.93亿元,总负债202.55亿元,负债水平大幅上升。
债务黑云笼罩于银亿之上,愈压愈低。
2016年6月-8月,银亿股份发行了三笔金额分别为一个7亿元和两个4亿元的债券,发行期均为5年,并附第三年末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
也即是说,今年6月-9月,银亿或将面临15亿元左右的应付回售款本金。
但直到现在,银亿集团还在试图给自己和市场一个信心支点。其在官微上发消息喊口号:“集团有信心通过此次破产重组,定能渡过难关,重新发展。”
但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强颜欢笑。
据其他媒体报道,在得知银亿集团申请破产重组后的第一个小时内,就有不少于5个投资者来询银亿的生存状况以及老板会不会跑路。
讽刺的是,就在5月21日,熊继强刚刚在银亿股份2018年度股东大会上宣称,“就算所有宁波人都跑了,我也不会走。我一直对公司充满信心。”而如今,熊继强位于宁波外滩大厦27层的办公室空荡荡。
教科书式转型失败
银亿的颓败,可说是房企盲目转型激进扩张的一个反面典型。
2011年上市后,熊继强开始醉心于资本腾挪,以此开拓扩张的“高速公路”。
2014年,收购上市公司康强电子股东股权;2015年,投资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
不过彼时,他还没有“忘本”,房地产开发仍是集团核心业务。
岔路口埋伏在2016年。
当年,顺应房企纷纷转型浪潮,银亿也顺流而上,宣告开启“房地产+高端制造业”双轮驱动战略。
那年内,银亿股份斥资120亿元收购了美国、日本、比利时各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并将其中两家诸如上市公司,信心勃勃地迈开了“房地产+高端汽车制造”的步伐。
至2017年,汽车零部件制造已逾越房地产开发,成为银亿股份的第一主营业务。也在那一年,银亿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银亿股份有限公司”,去地产化之意昭然。
相较于迅速上马猛催鞭的汽车业务,原本的发家之本房地产却渐被冷淡对待。
一方面,银亿几乎停止了在公开市场的拿地动作。据可查信息显示,其最近一次拿地久在2017年11月。2018年银亿股份半年报显示,公司土储共约18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沈阳、新疆、江西高安、内蒙古海拉尔、韩国济州岛等地。
同时,半年报显示,地方项目进展也极为缓慢。2015年获取的新疆地块和济州岛地块,截至2018年上半年都尚未开始开发。
另一方面“不增反减”。2016年后,银亿股份多次卖地产资产。之前通过四宗交易分别获得3.3亿元、3.6亿元、2.24亿元、2.07亿元。今年1月,又以6.63亿元将湖州四宗地块的项目公司转予中国奥园。
于是,银亿的房地产业务收入不断减少,规模排名不断下降。从2015年的108位(销售额90.5亿元),到2016年的181位(61亿元)、2017年进一步下滑到166位(67.8亿元),至2018年已在186位(58.5亿元),沦为末流。
可惜,虽然对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面,银亿与恒大集团有相似的眼光和愿景,但规模尚不足千亿的他,却没有人家那般动辄投入数千亿的雄厚实力。
加上未遇良机,赶上汽车行业28载以来首次销量下滑的2018年的“坏光景”。银亿股份真真是流年不利、时乖运蹇。
国泰君安对银亿股份的分析中写道:对于多元化投资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资本开支是否与公司当前的盈利能力和融资能力相匹配,是否有过度负债的嫌疑;二是多元化投资项目是否能产生预期中的回报。
多元化,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寒冬里,曾一度被认为是御寒利器。但如同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的大实话,“多元化没有太多成功案例”。许多房企的多元化——特别是像银亿造汽车零部件这样的“不相关多元”,往往最终成了“湿棉袄”,穿着比不穿还难受。
去年下半年以来,很多规模房企又一改之前全面多元化的计划,纷纷表达要聚焦主业,稳定基本盘。比如融创的文化和文旅等是在“地产+”基础上发展;比如朗诗上市公司剥离旗下非地产业务,就连重仓新能源汽车的恒大,也明确以地产为基础,旅游、健康为两翼,五年内不再有其他多元化布局。
业内人士评述,“目前头部房企的规模体量基本都在3000亿元以上,非房业务很难有同等收入。因此房企逐渐意识到,多元产业培育还是要围绕地产展开,替代作用很难达到,但可以起到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