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1644-678 网址:www.00695.com
媒体新闻

赫拉利:一份工作做一辈子这样的事再难出现

2019/6/28 8:27:00

“大师”由网易研究局和他山石智库联合出品,本文是网易研究局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聚焦国际思想市场·解析财经新闻热点·对话国际经济学大师


大师 NO.046

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简史三部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生于以色列,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三部曲。

未来,人类将面临三大问题: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生物本身就是算法;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身更了解自己。

未来,只有1%的人将完成下一次生物进化,升级成新物种,而剩下99%的人将彻底沦为“无用阶级”!就像我所预言的那样,我们所知的智人,将在大约一个世纪之后消失。

未来,生命将冲出有机生物化学统领的地球。在经过四十亿年的进化之后,我们将看到首个非有机生命体的诞生,这意味着生命第一次能离开地球并开始在银河和宇宙中散播。

人工智能是 21 世纪最伟大的革命,它也可能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也是生命诞生以来最伟大的革命。但对人工智能革命反应最为迅速的不仅仅是银河系,还有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几千年前,在中国,住在黄河边的人们分成许多部落,他们都依靠黄河来生存和繁荣,但是他们也遭受周期性的洪水和周期性的干旱。没有部落可以做出一些改变,因为每个部落只控制河的一小部分。后来,通过长时间复杂的发展,这些部落合并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掌控了整条黄河,并有能力团结上万人修建水坝和水渠来管理黄河,预防洪水和干旱并使整个国家繁荣。

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类的巅峰时期。在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死于吃太多的人比死于吃太少的人要多;历史上第一次,死于年老的人比死于传染病的人多;历史上第一次,死于自杀的人比死于犯罪、恐怖袭击和战争加在一起的人都要多。从数据上来看,你是你最大的敌人。

21世纪,科技从根源上改变了一切,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住在“网络”这条河边,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管理这条河。我们都住在一个星球,被我们自己的行动威胁的星球。如果你没有某种形式的全球合作,国家主义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范畴,不管是气候变化还是科技发展。如果世界上大多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是国家层面的话,并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当今很多最重要的问题都不再是仅局限于国家层面,而是世界层面。

历史是不公平的,灾难的结果并不会被所有人平分,富人们总是能够逃脱气候变化最严重的结果,穷人们并不能以一己之力造成这个结果。再比如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比如人工智能,20、30年后会使上亿人失去工作,这是一个全球层面的问题,会搅乱所有国家的经济。

“人工智能使得权力从人类向算法转移”

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得很快,这会有助于我们探索宇宙。以往除了科幻电影里,人们一直难以开拓并殖民银河系,因为我们是有机体,是通过自然选择在地球这个独特的环境下逐渐演化出来的。在太空中或其他星球上很难维持像人类这样的有机生命体,因为自然选择让我们进化得适应地球的气候、大气环境和重力条件。

所以,当我们从有机生命转化为非有机生命的时候,这些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让人工智能在严苛的条件下工作相对更容易,在太空中或其他星球上维持电脑和机器人的存在也相对更容易,所以从有机生命到非有机生命的转化与变革,对宇宙的发展意味着长远的革命。

在较短时间内,比如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我们将要看到的甚至今天已经看见的是,权力从人类向算法的转移。越来越多以往那些我们做过的决策,甚至是由人类独断专权的决策,未来都会由计算机和大数据算法做出所谓的科学决策。如果你向银行申请贷款,有可能你的命运是被一个算法,而不是一个人类决定。原因可能是人类能力不够,世界过于复杂,有太多的数据,事情变化的太快。越来越多的权力从我们转移到算法并不奇怪。

最基本的结论或者说这种转变的基础体现就是,一旦掌握了两个基本条件:足够多的生物识别数据、拥有了足够的计算机算力,一个外部算法能够比我们自己更好地理解我们每个人。也就是说,一个拥有足够多的关于我的数据集,再加上一个有足够算力的算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我、操纵我,因为它能理解并随时分析我的欲望、情绪、想法、决策,等等。毋庸置疑,算法拥有的关于我的数据越多,尤其是关于我的身体里面在发生什么的生物识别数据越多,它就能更好地为我做出决定。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人们正在失去与他们的身体和感官的联系,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转到了屏幕上,转到了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

这种控制最初体现在很普通的事情、很简单的决策上,比如我想要买什么书。以往要是想买一本书,你依靠的是自己的感觉,也可能依靠于朋友和家人的推荐。但现实是像买什么书、读什么书这类简单的决策将逐渐被电脑算法代我做出决定,比如亚马逊图书的算法。可悲的是,我们越是依赖了解我们、帮助我们做出决策的算法,我们就越会失去自主决策的能力。因为做决定的能力和我们的器官一样,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如果你很长时间不用这项能力,它就像缺乏锻炼的肌肉一样会萎缩。

对于这类的退化,我有很多例子,比如我们的空间导航能力。以往你如果想从某个地方去火车站,只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就能去到火车站。但是现在的人越来越依靠智能手机,不管脑中是否有模糊的路线,人们通常都会用手机查路线,让导航告诉你该怎么走。假设你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感觉告诉你应该向右转,但手机导航却告诉你向左转会更快,你就逐渐学着信任你的智能手机,很快你就会失去找路的能力。所以,人工智能革命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权威会从人类身上转移到算法上。

也许你会认为,现在亚马逊的算法依然还很原始。当亚马逊想向我推荐一本书的时候,它依据的是我以往阅读的书籍、浏览过的资料或是买过的东西。但你要知道,如果你在智能手机上看一本书,或者你用Kindle这类电子书阅读器读书的时候,你在读书,书也在读你。也就是说现在,在人类历史上,书籍首次能够阅读读者,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人来读书。在你读书的时候,你的设备能够知道哪些页面你读的快,哪些地方你读的慢,在哪一页你选择停下来并把书丢在一边。基于这些信息,亚马逊就能更好地去了解是什么让你兴致勃勃,什么让你觉得无聊,从而推断出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的确还是相对原始的算法。

未来,下一步或许就是把电子阅读器和已经存在的面部识别软件连接在一起,这能让电脑仅仅通过分析你的面部表情就能了解你的情绪,毕竟人类也是通过观察面部表情来了解他人情绪的。今天我们已经开发出相关的电脑程序,能够仅仅通过分析面部肌肉、嘴、眼睛和双手的活动,就识别出人们是愤怒的、无聊的还是开心的。但这些在我看来,也还是有些原始的版本。

真正重要的改变是当我们能把电子阅读器或是电脑与人们身上或身体内部的生物识别传感器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它们能够获取人体内部而非表面的信息,比如你的血压、心率和肾上腺素水平如何。基于这些信息,算法能够了解书里的每一个句子如何影响你的情绪。你阅读一个句子的时候,算法知道你的血压如何变化。基于这些信息,算法及其背后的人工智能和他们的公司就能了解你的个人性格,知道如何让你趋于感性,诱导你做决策,能为你推荐书籍或是更复杂的东西,比如在大学应当学习什么专业,应当选择哪份工作,甚至应该和谁结婚。

“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超越人类”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任务上表现得比人类更出色,如无人驾驶。相对于人类驾驶员,人工智能有着巨大的潜在优势。全球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超过125万,这一数字是死于暴力、犯罪、战争和恐怖主义的人数总和的两倍。这些车祸绝大部分都是由人类的错误造成,比如酒驾、疲劳驾驶、边玩手机边开车,而人工智能显然不会犯这类的错误。而且人工智能还有更大的优势——迅速高效地获得更新信息的能力,这个优势是人类所没有的。在无人驾驶和其他环境中,最重要的两项优势就是连接能力和更新能力,人工智能则同时具备。

也许你要说,人类也有沟通交流的能力和不断学习更新的能力,但人类司机是个体,如果路上有两辆车在同一时间到达了同一个路口,两个司机是彼此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相互交流各自的信息,有时因为盲区或者判断错误就会产生误解,那就极容易发生碰撞和意外。但人工智能不是个体,如果有两辆由人工智能(电脑+算法)自动驾驶的车,将这两台设备接入同一个网络并不是难事,这样它们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同一系统上的两个部分,属于同一网络,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它们产生误解和碰撞的几率。

人工智能的另一个优势是超强的更新能力。还是以驾驶为例,如果政府更新了交通法规,想要通过再教育的方式让所有人记住、了解并遵守新的规则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是人工智能的话就很容易了,只要点一下按钮,全国各地的所有汽车就能立即按照最新法规更新完毕,而且完全可以确信它们会严格按照新的交通法规行驶。

所以,在我看来,让人工智能司机替代人类司机是非常合理的。同样地,用人工智能医生替代人类医生也是非常合理的。随着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人类,人类会面临更多的失业。人工智能革命会彻底改变经济,尤其是就业市场。

回想一下,在5-10年前,机器比人开车开得好听起来还像科幻小说。但今天大部分行业里面的专家都认为这只是个时间问题,也许在未来10年、20年、30年,计算机和无人驾驶会取代上千万出租车司机、公交司机和卡车司机,让这些人失业。现在有数百万的出租司机、公交司机、货车司机,他们共享着至少一部分的交通系统所有权。但在30-40年后,所有这些巨大的经济、政治权利可能就都会集中到非常少的一部分人手中了,他们拥有操控整个系统的算法。

类似的事情同样也会发生在金融领域。要做出明智高效的金融决策,快速分析大量数据的能力非常重要。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速度要比任何人类都快得多,也高效得多。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在处理金融决策时,还有另一个优势就是不会受情感的影响,也不会受身体局限的影响。

人类在做价值数千万美元、人民币、欧元的金融交易时,经常会犯很严重的错误,因为他们累了,精力不集中,或因某事生气、情绪低落。但人工智能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它们没有像人类这样的身体,所以永远不会饿、疲惫、生气或者情绪低落。因为它们没有过多的思维和掺杂主观因素的情感,所以只会根据实打实的数据做出决策,而不会在任何时候受任何情绪的影响。所以在未来几十年,很可能越来越多的金融决策会由人工智能而非人类来做出,金融市场的竞争也会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转变成算法之间的竞争。

事实上,随着这个过程的加速,我们在有生之年也许会看到金融市场由人工智能操控的景象。事情发生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人类有可能再也无法理解金融市场。即使在今天,公平地说,全球有80亿人口,真正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占多少呢?我想这一数字不会很高。50年以后,也许没有人能够理解金融体系,只有人工智能才有能力快速处理这么多的数据,理解我们的金融世界。

“一份工作做一辈子这样的事情将再难出现”

随着人工智能和算法在各行各业的逐渐渗透,所有这些过程的最终结果会是,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新的阶级兴起——无用阶级。

就如同19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新阶级——城市无产阶级,也就是工人阶级。而20世纪的大部分经济政治史,都围绕着这个新工人阶级的问题、恐惧和希望。 2 1 世纪,人工智能革命 同样也 将创造一个新的大规模阶级 —— 无用阶级,这个阶级的人不仅仅是失业 这么简单 ,而是无法就业、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也没有政治权力。也许21世纪最大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之一将是数亿无用的人该怎么办。这种无用当然不是从父母、朋友、孩子的角度来看,而是从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是无用的。

当然,新的就业机很可能会出现。可能所有车辆驾驶、服装生产、甚至医药或金融领域的工作都会消失,而新的工作很可能会被创造出来。但我们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创造出足够多的新工作。在过去的科技革命中,当这些工作被越来越多的机器抢走的时候,通常的解决方式是在新的生产中从事低技术的工作。但现在,人们说未来会有新的职业,那些职业人类会比人工智能做的更好时,他们说的其实是高技术的工作,像设计虚拟世界的软件工程师。

但是,还有两个很大的障碍,可能会 阻碍 这些新工作 ,从而 无法解决无用阶级的问题

第一个障碍,技能障碍。即使出现了新的工作,人们也将需要具备非常高的技能才能胜任。大多数专家认为流水线作业的工作,如衬衫生产或出租车驾驶将会被机器人或人工智能接管。新的工作将要求人们善于创造,心灵手巧,灵活善变,大多数人都没有经过足够的教育和训练让他们能够适应这类工作,所以可能会有数百万的出租车司机和工人失业,新的工作则可能是软件工程这类的工作。

一个50岁的失业出租车司机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软件工程师吗?我不认为一个失业的沃尔玛收银员能够在50岁把自己变成一个虚拟世界的设计者,我更不认为孟加拉国的百万失业纺织业工人能够做到这个。如果他们真的想做到, 那我们现在就要开始教孟加拉国人如何成为一个软件工程师, 但是我们并没有在做这件事。我们都非常清楚他们在未来20年内会做什么?他们既不具备相应的技能,也没有受过足够的教育,50岁的人也很难通过自学获得必要的技能。

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劳动力的升级”,要强调对人的培训、知识技能的不断升级。这样说可能会让我们感觉好一点,因为就业市场不会立刻改变,很多工作突然消失,很多工作忽然出现。

话说回来,我们重新为人们提供训练,就业市场就会再回到均衡状态吗?事情显然不会这么简单。这就涉及到第二大障碍 ——跟随障碍。人工智能革命将不会是孤立的分水岭事件,这场革命不会集中只发生一次,人工智能革命将一浪高过一浪。所以不管什么新的工作出现,在10年或者20年之内,这些新工作本身也可能消失,被新版本、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和算法取代,一份工作做一辈子这样的事情将再难出现

如果你想跟上潮流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填充自己,获得新的技能,甚至是获取一个全新的身份或人格。这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是最难的,因为就我们的心理和情感限制来说,改变对人们来说常常难以接受,让人压力倍增。长时间的改变也会造就长时间的压力。

当你15岁、20岁的时候,你的整个生活就是改变,你不断学习,不断改造自己。但当你40岁、50岁的时候,你就不再喜欢这些改变,更不希望每10年就有一次这样的改变。

所以人类能够适应现在的新形势,每10年重新学习知识改造自己吗? 或许即便没有什么新工作,我们也难以应对持续不断地改造自己以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吧。这不是我们可以推迟到20年、30年之后再去面对的问题,不像是说我们能自我安慰:人工智能革命要2040年或者2050年才会到来,我们等到那个时候再担心吧。

我们必须马上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在2019年的校园里教小学生什么内容、教大学生什么内容,都会影响到他们能否在2040年拥有一份工作、拥有必要的技能。如果等到2040年再考虑,那就太晚了,到那个时候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大部分东西就会和时代毫无关联。所以,我们不应该在2040才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要在现在思考该教给年轻人什么。

人类该如何破局才能生存下去?

我至今还没有听说过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部分是因为大多数的想法都是在国家层面的,但现实问题是全球范围的。一个当今比较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发放无条件的基本收入。但是因为“无条件”的概念和“基本”的概念不清晰,所以这个解决方案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人谈论无条件基本收入时,他们事实上说的是国家基本收入,但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问题是全球性的。

比如人工智能和3D打印机在孟加拉国从服装加工厂的工人手中抢走上百万份工作,然后会发生什么?美国政府会向在加州的谷歌和苹果收税,用那些税来付孟加拉国失业者的基本收入吗? 如果你相信这个,那你也会相信圣诞老人会到来并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除非我们有全球基本收入,而不是国家基本收入, 否则 深根蒂固的问题不会被解决。

而且我们也不清楚“基本”到底指的是什么,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什么?一千年前,有食物和庇护所就够了。但是现在,人们会说教育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但是,教育的期限是多久?6年,12年,还是直到博士毕业?医疗保健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在未来,你可以通过昂贵的治疗来延长人类寿命到120岁,这是有可能的。延长寿命会是基本需求中的一部分吗?还是简单些,当人们失去工作,他们唯一能够拿到的就是基本收入?所以如何去界定它们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道德问题。

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是怎样的,我们也不知道2040年、2050年的就业市场或者经济形势会是怎样的。在历史上,人类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窘境:没有人知道未来20年、30年、40年的世界是怎样的。历史不是对过去的研究,历史是对变化的研究。即使纵观人类历史,人们也从来不能准确预测未来。

如果你生活在一千年前中世纪时期的中国,比如1017年的宋朝,你对未来或许充满这些疑问:可能北方契丹人会入侵,可能整个王朝会轰然倒塌,可能会有一场大瘟疫或大地震,这些东西你都是不知道的,但你能知道社会、经济、家庭的基本结构。1017年的你会无比确认即便到了1050年,大多数人还会是农民;到了1050年,军队还是需要骑兵和马夫;到1050年,不管哪位皇帝在位,都需要有人能读书写字以便管理行政系统。所以你知道应该教孩子们如何种地、缫丝、骑马或者读写儒家经典。1017年的你能够确信这些直到1050年都会有用。

但在2019年的今天,当我们展望2050年时,我们全无头绪,我们不知道那时候的军队会是怎样的,行政机构会是怎样的,就业市场会是怎样的,所以我们不知道应该教孩子们学习什么。

我们能做的最好的预测就是教会他们要思维灵活和平衡好自己的心理。唯一可以确信的是,2050年的世界将和现在完全不同,那将是一个繁忙的不断变化的世界。所以不论情况如何,人们都需要让自己思维灵活、心理平衡以应对这些变化。

你也许会觉得我骇人听闻,但我习惯去重视那些最危险的可能,因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和批判家,这是我的工作和责任。社会主要关注于积极的一面,所以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责任就是强调这些新科技更危险的潜能。

科技决定不了一切,我不认为这些是不可避免的。技术在我们面前铺展开很多条可能的道路,但却不会决定我们选择走上哪一条。回首上一次技术革命——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你会发现火车、电力、收音机等等发明没有决定任何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也从未决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向。工业革命中同样的技术可以被用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可以把相同的科技用在不同的地方。21世纪的技术革命也是这样的。人工智能必然会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社会环境、经济结构和政治体系。但是到底该怎样改变呢?有如此多的不同路径,我们仍然可以选择该如何应用这些新技术。如果我在这里讨论的某些可能让你感到恐惧,好在现在你还有机会做出改变,你可以用同样的科技,来创造非常不同的社会。

网易研究局和他山石智库 联合出品

网易研究局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

他山石是全球思想者经纪机构,致力于提升中国与世界级思想的连接效率,让国际顶尖思想助力实现中国梦。他山石代理多位全球知名经济学家、商界领袖、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及畅销书作家的来华演讲业务,同时为政府、企业、媒体、商学院提供高端论坛策划和国际商务合作服务。合作嘉宾研究范围涵盖科技、资本、创新、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健康医疗等领域。

他山石智库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

【精彩推荐】 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中文版>>

【精彩推荐】 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国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