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广东与黑龙江是对口合作省份,受到跨区域合作推动东北振兴的政策驱动,刘一洲成了2018年较早入驻哈尔滨新区的那批广州人。而如今,他所在的园区涌现出了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新创业人士。
“最开始来黑龙江是因为有双方政府补贴、园区全生命周期服务、地方税收优惠的因素在内,现在不少入驻园区的人更多是因为东北营商环境改善、便利开展对东北及对俄贸易等因素。”刘一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得益于近两年东北三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民间投资明显回暖,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也得到持续推进。虽然在经济增速方面与全国其他省份仍有一定差距,但刘一洲感受到,这两年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东北吸引,“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印象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营商环境改善 东北焕发新活力
以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和以丰富的林地、矿产、耕地资源储备为优势,是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东北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与京津冀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相比略显滞后。利用区域合作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近两年来东北经济焕发新活力的一剂政策“良药”。
以黑龙江省为例,广东13地市已分别与黑龙江13地市实现“一对一”全面结对,截至2018年底,广东省与黑龙江省达成合作项目300余个,涉及总投资近3000亿元,项目涉及粮食、旅游、农业、工业、科技、医药、园区共建等多个领域。
比如,在农业领域,广东省与黑龙江省分别是全国第一大粮食销区和全国第一大粮食产区,广东省2018年在黑龙江省建立异地储备粮食规模达43.6万吨。再比如,对口合作以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向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碳排放交易、信息化平台建设经验。
黑龙江省商务厅一位负责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与沿海省份交流改革经验,对东北党政机关干部转变观念大有裨益,“南方省份崇尚务实创新,遇到问题既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奋斗开拓精神,又有善于自我反省和总结的谦卑心态。东北不少干部习惯性遇到问题找惯例,或者做起事来放不开手脚,担当意识和突破意识相对欠缺。”
在合作带动下,东北屡为外界诟病的营商环境正在发生改变。2016年底,辽宁省出台了东北地区首部规范营商环境建设的省级地方法规。此后,黑龙江省唯恐落后,经过连续19轮清理,省级行政审批精简率为72.9%,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清零。同样,在吉林省等地,不少沿海省份全面推进的“只跑一次”改革也都能在当地实现。
在齐齐哈尔市计划投资3亿元的广州粤旺集团对此感触颇深:“东北与沿海省份的差距主要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说到底东北营商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各级干部解放思想。”
而此前曾对在东北投资略有犹豫的广东省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士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机关干部问责到位的投诉机制令其对东北的投资信心大增。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2018年以来,辽宁省共公开曝光39个典型案例,内部通报112个典型案例,问责处理178人。在吉林省,全省1万多名软环境监督员陆续上岗,1300个企业监测点上线,监督实现常态化。
在提振民营企业家对东北投资的信心上,东北三省也采取了针对性举措。2018年12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六个方面推出了23条举措。黑龙江、吉林、辽宁还召开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座谈会、政策发布会。
在沈阳华晨宝马大东工厂,工人在生产线上装配汽车 新华社图
通过近几年东北三省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的发力,民间投资已开始明显回暖。据统计,2018年,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7.7%和10.5%。同时,改善营商环境的外溢效应正在显现。恒力石化、宝来石化等千亿级、百亿级的重大民间投资项目,已在东北落地生根。宝马公司辽宁沈阳新工厂项目、辽宁港口整合项目、哈尔滨宝能国际经贸科技城等正在有序推进中。
随着黑龙江公路大桥、同江-下列宁斯科耶铁路桥、连接中国东北地区的“滨海1号”和“滨海2号”国际运输走廊等逐步开通,将更进一步助力东北民间投资的活跃。
今年刚在黑河市注册成立不久的黑河海河之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张泽旭,对东北的发展环境充满了期待。他表示:“东北正在焕发新的吸引力和活力,尤其是一批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使其成为企业开展对俄贸易的最佳选择。”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借助黑龙江省这个我国最大的对俄合作平台,仅广东省2018年对俄罗斯进出口同比增长就高达22.6%。
改革势头已起 但仍面临问题
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并对产业资本开始散发吸引力,东北经济也正逐步走出谷底。
数据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018年GDP分别同比增长5.7%、4.5%和5%左右。其中,占据东北半壁江山的辽宁省连续8个季度经济正增长,且总体稳中有升;黑龙江省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平稳;吉林省经济增速在2018年初短暂回调后,从一季度的2.2%逐季回升至全年的4.5%。
此外,东北三省的工业指标也持续向好。2018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8%、5%和3%。其中,辽宁省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三位,效益水平持续向好;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达10.7%。
由于东北的资源型产业较多,产业的价值链较低,以加工类产业为主,科技创新产业较少,随着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企业的发展也遇到瓶颈,后劲不足。所以在工业指标向好的同时,东北三省近两年也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哈尔滨新区为例,作为黑龙江乃至东北最具优势的转型发展引擎之一,其在产业发展导向上也有“偏好”。哈尔滨新区区长助理万勇介绍,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园区重点,2018年该部分产业产值增加明显。
为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东北三省近年更注重与广东、浙江等在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8k电视等绿色家电及电子信息等高端化产业领域展开合作。数据显示,201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8%、11.2%;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增长69.8%、161.1%。
不过,数位受访人士也都提及,东北三省推进新时代全面振兴的势头已起,但仍然面临问题。
“目前,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主要是受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经济结构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表示,“南强北弱”的不平衡发展,是当前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必须考虑的国情特点,东北三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在路上。
尽管东北三省近年来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等,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仍较重。大有期货大宗商品研究员王冰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是东北经济潜藏较强的不确定性风险。
同时,东北经济恢复增长的速度仍较慢,经济总量排位仍在下降。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表示,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近年收集与振兴相关的测度指标编制了“振兴指数”,从振兴指数变化来看,东北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与自身相比稳中有进、与全国相比落后的局面。
从数据指标看,2018年成都等城市的GDP总量已经突破万亿元,成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而东北三省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个副省级城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均未突破万亿元关口,GDP增速分别为5.4%、6.5%、5.1%、7.2%。东北地区不仅在总量上形成落差,增速上也尚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