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1644-678 网址:www.00695.com
媒体新闻

巨资投入!60多亿“民生工程”为何成“闹心工程”

2019/6/29 20:35:00

达音塔班嘎查(村)土地整治项目区的配套输电线已经掉下,严重影响农民耕作(5月22日摄) 图片来自《瞭望》新闻周刊

5月下旬,老天没有半点下雨的意思。在内蒙古通辽市多个旗县,农民看着刚刚冒出小绿芽的玉米一筹莫展。“天气旱,又浇不上水,玉米可不是长不好嘛。”通辽市库伦旗东洼子村村民杜明(化名)愁眉苦脸地说,建了十多年的机电井用不上,农民有苦难言。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自2004年以来,通辽市连续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投资60多亿元建设机电井及配套农田水利设施。然而,不少工程要么建成后就无法使用,要么使用不久就出现各种问题而被废弃。

多年来,当地农民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但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目前,许多机电井、输电线路、地埋管道等设施损毁严重,致使数十亿元政府投资打了水漂,令人痛心。

打完井还要等雨浇地

记者在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库伦旗、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简称“科左中旗”)等地采访发现,部分土地整治项目虽已建成数年,但当地农民至今没有使用过项目所建机电井等灌溉设施;一些项目区的耕地上虽然整齐地建有一个个小井房,但农民基本上还是等雨浇地。

在科左后旗查日苏镇达音塔班格日嘎查(村)的土地整治项目区,记者看到,大部分机电井房已破损,有的房顶被风刮掉、房门被卸,井房内堆满垃圾和粪便。机电井配套的变压器、埋在田间的管网甚至输电线都已不知去向,地埋出水栓由于妨碍农民种地,被扔到垃圾堆旁。

当地受访村民说,打了机电井后由于没有通电,一直没用过,也没人管理,有的电线、变压器等都被人偷走卖了钱。“井都用不了,留这些出水栓有什么用?现在都当成垃圾处理了。”农民王国强(化名)说。

据了解,达音塔班格日嘎查土地整治工程于2013年秋季开工,2014年7月验收,三个村共整治耕地25170亩,总投资3295万元。整个项目建成后基本没投入使用便被废弃了。

库伦镇东皂户沁嘎查农民那顺(化名)说:“具体哪年打的机电井记不清了,应该有十年了。井打得不成功抽不上水来,我们基本上都没使用过。”

据了解,东皂户沁嘎查2008年土地整治工程共建38眼机电井及配套电力线路、地埋管网。一名村干部介绍,当时打的机电井大部分用不了,有个别农民自己在井里下管,用柴油机抽上水来,但也持续不了几分钟。

而在一些旗县,机电井使用一两年后由于水位下降、变压器损坏等多种原因也无法再使用。科左中旗努日木镇赵家窝堡村一名村民代表说:“村里的机电井是2014年打的,刚开始还能用,一年后就不能用了。”

记者在科左后旗、科左中旗的草原上看到,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了一排排有着橘红色屋顶的机井房,然而其中的机电井根本没有投入使用,井房周围长满杂草,部分设施严重损毁。

“井都淤了沙,用不成了”

据了解,2004年以来,通辽市累计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共计366个,涉及耕地617.98万亩,总投资65.66亿元,规划将项目区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让农田增产,农民增收。

可就是这样一个投资巨大的民生工程,却变成了农民眼中的“闹心工程”。

记者在库伦旗库伦镇东洼子村农田里看到,由于遍地机电井普遍不能用,农民一个月前种下的玉米刚刚冒出小绿芽,土壤干燥,稍有风来,就吹起灰尘在天空中弥漫。

东洼子村二组农民小洪(化名)家有20亩耕地,又包了50亩,今年5月中旬种了玉米。去年天气就旱,村里找旗政府从上游的五星水库放水,在渠周边的农民才浇了一次水。“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放水,因为干旱,玉米都还没出苗,要是不下雨,就会赔钱。”小洪说。

机电井指望不上,达音塔班格日嘎查农民赵明德(化名)2017年自己打了一眼井,用柴油机抽水灌溉农田。“打井成本4000多元,浇70亩地柴油成本近2000元。如果用电浇水成本会省一半。”赵明德说:“要是机电井能使用,玉米产量每亩至少增加300斤。”

在努日木镇前努日木嘎查,记者看到这里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机电井和配套管网能正常使用。村里农民将大部分耕地流转给一家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收益明显。前努日木嘎查会计冀凤财介绍,“每亩地流转价格为650元,农忙时节农民还能到企业务工,每天收入100多元,总体算下来收入比种玉米高得多。”

赵家窝堡村一名村干部介绍,村里打机电井时分了两个标段,4标段打井18眼,5标段打井25眼。井用了一年后都不能用了,村里多次向镇上、旗里反映,4标段的井维修过几次,5标段根本没人管。他说:“现在井都淤了沙,已经用不成了。”

接受采访的多位农民表示,守着地头的机电井却浇不上水,看着国家投巨资建设的工程变成了这番模样,不但闹心而且痛心。

数十亿资金打水漂谁负责

在就以上情况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通辽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一位负责人说,“没听说过有机电井不能使用的情况,土地整治工程打的机电井基本都能正常使用。”

这位负责人说,项目完工后由村委会验收,村干部签了后期管护责任合同书,管护任务就由村委会全权负责。“农民对共有生产资料使用、管理不当,可能导致一部分机电井损毁。”

达音塔班格日嘎查支部书记高长林说:“当时村干部是签了字,但验收时是用柴油机抽出了水,根本就没有通电。”

达音塔班格日嘎查一名曾参与机电井施工的农民阿古拉(化名)说,打机电井时,很多井根本不达标。70米深的井,按照标准需要下7节3米长的管才能抽出水来,但大多数井只下了3节,最多的也只下了5节。他说:“工程偷工减料不说,电都没通就验收了。”

科左后旗自然资源局一位副局长说,目前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机电井确实存在近一半不能使用的现象,但项目施工完成后,每个村的村干部、村民代表到现场试井验收,井出水没问题才签了后期管护合同,当时并不存在机电井抽不出水的问题。

东洼子村一名村干部介绍,2013年村里进行土地整治项目,打了61眼井,规划浇8000亩地,井打得不够深,抽几分钟就没水了。他说:“我看好多井不出水就没签字,反映多次也没人来维修。”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认为,项目立项和规划缺乏科学论证,项目区选择和施工过程过于草率,缺乏监管,出资方、施工方和使用者三方责权不清,推诿扯皮是造成国家投资数十亿元的民生工程变成“闹心工程”的主要原因。

“相关部门既然争取了国家投资,就有责任扎扎实实做好工程,不能要项目时争着抢着,建项目时稀里糊涂,项目建成就交给农民,责任一推了之。”于光军说,“国家数十亿元资金打了水漂,只有严肃问责,才能避免类似荒诞事件继续发生。”(原标题:《巨资投入!60多亿“民生工程”为何成“闹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