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国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赶碳号摄
光伏,绝对是一个属于创新的行业。在光伏电池领域,从P型到N型的跃迁,正迭代整个行业。现在,在相对传统的硅片领域,隆基绿能竟然搞出一个大动作!这次创新,和N型P型、和硅片尺寸都无关!
01 重回能力圈?
隆基绿能介绍,这款名为“泰睿”的硅片历时三年研发而成,经过实测验证,它可以提升TOPCon、HJT和XBC电池效率0.09%。不管下游是什么技术路线,都可以包打天下!
光伏阶段性产能过剩,当下日子最难过的还没有轮到硅料,也不是电池和组件,而是硅片!据赶碳统计,光伏产业链中,硅片环节因为门槛相对较低、前期扩产迅猛,目前产能过剩情况最为严重。
自今年3月中旬以来,硅片已经连续两次降价。据硅业分会介绍,“3月硅片产量再创新高,阶段性供应过剩亟需减产。下游硅片库存35GW以上,硅片价格已经跌破现金”。
多家硅片企业表示,今年上半年硅片环节将出现行业性亏损局面,下半年形势亦不容乐观。不少硅片企业的2024年经营计划,甚至把努力争取少亏钱作为一项工作目标。
值此行业严冬,3月28日,隆基绿能在西安举行了这场硅片新品发布会。本次发布会,光伏大哥不再囿于此前争论不休的硅片尺寸问题,而是“围绕第一性原理”,从提升电池效率出发,推出“泰睿”系列硅片新品。
泰睿硅片;隆基绿能供图
赶碳号认为最重要的信息点在于,隆基绿能表示,“泰睿”系列硅片,几乎不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任何生产或技术改造成本!当然,由于该新产品尚处在市场前期推广阶段,仍有待下游电池片客户进一步实证。笔者注意到,在今天的发布会现场,专业化电池片企业均有出席。
硅片是隆基的起家产业,单晶硅片更是隆基在上一轮光伏周期中一举封王的重要支撑。现在,隆基重新回自己的能力圈,大展拳脚。公司表示,“泰睿”是公司近十年来在硅片领域的最大创新成果!
02 CCz,究竟行不行
在发布会现场,隆基绿能解释“泰睿”背后的技术逻辑:
常规的硅棒越长,头尾电阻率差异越大。单晶领域长期追求的理想是硅棒更长,电阻分布更集中。隆基泰睿硅片可实现轴向电阻分布一致,不需要将RCZ(重复投料直拉单晶)本该制备的棒长缩短,即可在棒长一致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晶棒头尾电阻率比值从3倍缩减至1.5倍以内,实现电池效率的分布相对更集中,高效档位的电池更多,高品质产品更多,并改善组件端明暗片差异。
此外,隆基“泰睿”硅片中的金属杂质更容易被吸除,相对于常规产品具有更大的效率提升空间。随着吸杂工艺的优化,吸杂增益潜力越大,电池端效率提升潜力越大。
除了上述电性能的表现优势之外,隆基泰睿硅片还具有更强的机械性能。经隆基测试验证,“泰睿”硅片的弯曲强度相比常规产品可提升16%,抗断裂能力更强,这样有助于薄片化,有望降低制造环节的碎片率。
在宣布“泰睿”硅片新品的同时,隆基绿能也对CCz技术明确表态:N型CCz之路不可能走得通。隆基绿能现有新的工艺,则突破了CCz、RCz难题,并且在投料上无论是颗粒硅还是棒状硅,均无明显差异。
这则信息,在专注于CCz技术研发的光伏企业投资者社群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此,一位硅料企业相关负责人回复赶碳号:“(CCz这条路走不通)怎么可能?就让他们说去呗!”
赶碳号此前曾报道,2023年协鑫科技的CCz技术在适应生产大直径硅棒的连续直拉单晶炉设备的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CCz已实现N型晶棒头部少子寿命均值和氧含量接近同期RCz拉晶工艺水平,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拉晶端非硅成本,优化现有拉晶格局,推动光伏行业自动化与智能化进程。
在上周的业绩发布会上,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介绍,“目前CCz技术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现在受制于坩埚及坩埚涂层,没有实现量产。这个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去年,HJT龙头华晟表示,其率先应用颗粒硅及CCz技术拉棒,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03 一种硅片,和1800种硅片
和BC电池是平台型技术一样,隆基“泰睿”硅片工艺,也被称为“平台性技术”。
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支持多种电池路线,涵盖现在市场主流的高效电池——HBC、TBC、HJT、TOPCon等。简言之,基于同样的技术原理,可以生产出适应不同技术路线的硅片产品。
在发布会现场,隆基绿能硅片事业部产品研发总监王一淳展示了TBC、HJT、TOPCon的硅片在提高电池效率方面的实验数据(HPBC正在做最后的验证)。
除了上述电性能的表现优势之外,隆基“泰睿”硅片还具有更强的机械性能。经测试验证,隆基“泰睿”硅片的弯曲强度相比常规产品可提升16%,抗断裂能力更强,这将有助于硅片薄片化,并有望降低电池制造环节的碎片率。
“泰睿”在市场上究竟有多大的杀伤力?能否掀起硅片行业新一轮技术革命?这尚需验证。
赶碳号认为,该新品的亮点主要有二:
第一,从实验的数据上看,对电池发电效率有明显提升。
第二,不增加硅片制造成本,甚至对硅片产能改造的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
这些都将支持新型硅片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在发布会现场,赶碳号问及当前“泰睿”硅片在组件产品中的应用情况,即,当前市场中究竟有哪款组件采用了“泰睿”硅片,并未得到明确回复。隆基绿能表示,新的硅片应用与推广,并非重点针对隆基自身,而是整个光伏市场。
如上文所述,“泰睿”硅片是平台型性技术,需要与不同技术路线(TBC、HJT、TOPCon)的客户进行磨合验证,得到下游客户的认可后方能真正得到推广。根据计划:“泰睿”硅片将在今年4月开启匹配验证,联合电池厂工艺优化,9月开始批量导入。
在发布会上,隆基硅片事业部总裁郝凯不无自豪地说:“光伏行业有两种硅片,一种是隆基硅片,另一种是其它硅片。”
但是,另外一家硅片龙头——TCL中环近日也表示:“基于不同电池技术路线差异和产线最优匹配,电性能参数和机械参数的组合,公司的硅片产品的品类已达到1800+种,预估24年将达到2000-3000种。”
讲真,针对TCL中环这“1800种硅片”,赶碳号几乎请教过所有认识的搞硅片的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一条听得明白的答案——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讨论。
一种是一款包打天下,一种是型号各异千变万化。那么,硅片究竟是品类无比细分的差异化产品,还是高度统一的标准产品呢?
在今天的发布会现场,也有媒体同行问及硅片的品类问题。隆基绿能认为,较多规格对硅片企业来说肯定是一种负担,公司不愿意看到几百种、上千种规格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期以来的182、210硅片尺寸之争,隆基绿能此次的表态和以往有所不同,“客户需要什么规格,就提供什么规格的产品。”毕竟,争论并不是目的,在竞争中取胜才最关键。市场竞争环境严苛,隆基绿能既要引领市场,也要适应市场。
作为曾经的硅片与组件双龙头,隆基绿能在电池技术路线上已经坚定地选择了BC这条差异化之路。是对是错,现在还未到终局。
现在,在硅片端,隆基绿能又祭出“泰睿”大杀器,能否从硅片红海里冲出一条血路,再续辉煌?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