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孙晓辉
近期“低空经济”持续出圈,成为资本市场热词。
今年一季度,低空经济相关概念板块行情火爆,多只概念股占据牛股席位。政策也在持续发力,就在3月28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低空经济概念再度点燃资本市场,A股多只低空经济概念股连续涨停,多股甚至涨超40%。
低空经济板块持续活跃背后的支撑逻辑是什么?行情持续性如何?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情况究竟如何?未来发展空间及趋势怎样?哪些领域存在不错的“掘金”机会?
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来自富国、国泰、永赢、长城、信达澳亚等五家基金公司的专业投研人士:
国泰军工ETF基金经理艾小军
信达澳亚基金副总经理、基金经理李淑彦
永赢低碳环保智选基金经理胡泽
长城景气成长基金经理尤国梁
富国基金高级策略分析师杨帆
上述人士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中被寄予厚望的代表性方向,顶层设计定位极高。随后地方政府、中国民航局等支持政策超预期推进,叠加产业技术实力的提升和应用加速落地,共同推动低空经济板块走强。但其目前仍处于主题投资的第一阶段,即预期驱动下的普涨,后续还需技术研发、产业链完善和规模化生产及监管政策等进一步验证,行情会有一定波动性。
从产业发展来看,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尚处于萌芽期,同时正处于技术创新和产业成熟的关键期,未来有望获得政策持续推动,并实现快速发展,撬动万亿级市场。细分机会方面,低空飞行器产业链、低空基础设施等领域值得关注。
政策催化叠加产业进展催化行情
行情波动性可能较大
中国基金报记者:近期,低空经济板块持续活跃,成了资本市场频繁追捧的概念,背后的支撑逻辑是什么?另外,行情持续性如何?
胡泽:低空经济板块持续活跃的逻辑有三:第一,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各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的节奏持续超市场预期;第二,国家已将低空经济定义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后续更多补贴政策也将促进低空经济的发展;第三,在通用航空中,我们还暂时落后西方国家,但在低空领域我们处于相同起跑线,并有望领先全球。
从中长期角度看,低空经济相关板块值得持续关注和看好,当然,由于低空经济刚起步,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商业模式都在摸索和发展中,行情会相应有一定波动。
尤国梁: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方向,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再次提及鼓励发展与低空经济结合的物流新模式;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定调为新增长引擎,顶层设计定位极高。地方政府及各部委也积极响应,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
同时,今年来产业端进展也明显加快,从多家企业的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成功试飞到最近上架淘宝直播间,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低空经济持续“出圈”,从而获得市场广泛关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核心战略任务和重要经济发展方向,而低空经济作为其中被寄予厚望的代表性方向,意味着有望获得政策持续推动,并实现快速发展。产业进展与政策催化将成为行情持续的关键因素。
李淑彦:首先,随着电动化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逐渐成熟,eVTOL(垂直起降飞行器)成本大幅下降,技术实力也得到提升。这些飞行器结构简单、运行效率高、故障率低且噪音小等优势使得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被扩大,且变得实际和可行。
其次,低空经济与传统航空燃油相比更具成本优势,因为电力成本更低,提高了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另外,政策支持和监管改善,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中多次提及低空经济。同时,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行情的持续性,虽然目前低空经济板块的上涨部分反映了市场对产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预期,但具体到行业内部,仍需关注几点:如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技术进一步验证和成熟,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全面考量、产业链完善和规模化生产,以及监管政策和市场接受度等。
杨帆:低空经济板块的活跃主要受益于相关政策的密集催化,从2021年首次写入国家规划,随后多项政策出台,到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今年全国两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17个省份也将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战略定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主题投资而言,一般会上演“三部曲”。先是预期驱动下的普涨,再是上游龙头盈利催化下的主升浪,最后是基本面扩散下的低位补涨。目前低空经济仍处于第一阶段,后续或在政策呵护、技术进步、量产节奏催化下,行情有所演绎,但波动性较大。
继新能源后
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中国基金报记者:日前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有哪些主要看点?
艾小军:《方案》中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推进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一批新型消费通用航空装备适航取证,鼓励飞行汽车技术研发、产品验证及商业化应用场景探索。
胡泽:第一,商业化时间点提前至2027年,万亿市场目标明确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代表,彰显高层对低空经济的重视。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各地政府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强化与原有运输系统连接,地方投资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
第三,《方案》提出深化物流配送示范应用,无人机配送大规模应用落地;加速在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先行示范城市应用,载人、载物场景落地,商业化运营在即。
李淑彦:比较值得关注的是《方案》做出的重点部署,例如在构建高效融合产业生态方面,促进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与服务业高效融合,鼓励龙头企业探索形成产品研制、场景构建、示范运行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在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提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瞄准无人化、智能化方向,攻克精准定位、感知避障、自主飞行、智能集群作业等核心技术。以电动化为主攻方向,兼顾混合动力、氢动力、可持续燃料动力等技术路线,加快航空电推进技术突破和升级。
此外,加速城市空中交通示范应用,支持依托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以eVTOL为重点开展应用示范,支持举办相关赛事活动等围绕技术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发展等,这些看点有助于深刻理解低空经济板块及未来发展方向。
尤国梁:《方案》提出五方面重点,包括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深化重点领域示范应用、推动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构建高效融合产业生态等,强调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建立,这将为相关行业和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其核心看点是明确了商业场景、时间目标及参与部门。其中提到,2027年要实现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多个领域的商业应用,重点应用场景包括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到2030年,建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并明确了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此外,联合发文的部委中除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外,还包括财政部,表明未来有望获得财政方面的实质性支持。
杨帆:一是提出到2027年,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2030年“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干-支-末”无人机配送网络、满足工农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高效运行,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二是提出充分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作用,支持通用航空装备推广应用。发挥政府采购作用,加大对通用航空装备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尚处相对早期阶段
产业发展或将呈现J型曲线
中国基金报记者:就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处于什么阶段?如何看待低空经济的发展空间及趋势?
李淑彦:目前低空经济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正处在技术创新和产业成熟的关键期,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除了政策支持和重视,就产业发展预期来看,尽管低空经济产品尤其载人飞行器需要民航批准,可能要到2026年、2027年才会看到集中的产品落地,但目前产业界对此非常热络,未来几年大概率会有显著发展。
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短途运输需求增长,都带给低空交通工具优渥的发展土壤。此外,低空经济也会进一步提升技术层面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中国低空经济在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有迎头赶上甚至领先的潜力。
杨帆:低空经济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角逐的新领域,各国均处于发展早期。其中通用航空作为低空经济的主体部分,欧美等发达国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通航消费国和飞机制造国,通用航空器保有量占全球约一半,通用飞机制造也占据主导。我国在无人机领域占据优势,不过通用航空发展与海外通航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低空经济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各地政策协同联动,低空经济快速成长可期。据中国民航局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尤国梁:低空经济作为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产业趋势的角度看还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如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证是去年四季度刚颁发,《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深圳作为低空经济发展比较领先地区,《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也是今年2月1日起才施行,因此,低空经济产业趋势才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展望未来,四部门刚联合发布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万亿级市场规模。此外,全球的通用航空产业也在持续发展,我国电动航空器制造有望借力国内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获得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
艾小军:低空经济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商业潜力,不仅包括无人机,还包括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领域。涉及直升机、eVTOL、无人机等各类航空器的发展,以及大众低空天路网、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未来市场空间看,根据相关测算,未来几年我国的低空经济整体市场规模能达到6万亿元水平。
胡泽:当下低空经济还处于萌芽期,除了无人机拥有一定保有量,eVOTL的适航与量产、地面空管基础设施、具体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都有待成熟。
展望未来,低空经济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或许是继新能源后下一个万亿大市场。从发展趋势来看,或将呈现一个J型曲线,现阶段更多是政策和试点的催化,摸索试验跑通商业模式,搭建完善基础设施和平台,下一阶段随着更多城市的应用场景落地,eVTOL和无人机的销量或出现爆发性增长。
密切关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
掘金飞行器产业链和空管链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频迎政策利好下,基金经理如何掘金低空经济领域投资机会?看好哪些细分领域的投资价值?
尤国梁:低空经济作为一个拥有巨大市场空间的新兴产业,其辐射面广、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成长性高,将给资本市场带来新的长期投资机会。在投资上,要特别关注政策环境、商业落地和技术创新。
具体到细分领域,可以关注三个方向,一是基础设施和运营,如低空空域管控系统类公司等;二是航空器制造公司等;三是航空器产业链上的核心配套企业等。
艾小军:可以关注军工行业投资机会,特别是低空经济产业链的主要参与者,比如民用直升机制造、零部件配套、复合材料企业,以及涉及空中交通管理、遥感技术、数据处理和地面基础设施的企业等。未来,低空经济及商业航天也有望成为军工行业新的增长引擎。与此同时,随着军工行业人事调整逐步落地,行业产能排产的提前,去年的一些订单确认或交付延迟等影响今年可能会逐步补回来。2024年军费开支也保持在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军工板块有望迎来修复。
李淑彦:密切关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尤其是电动化技术(如电池、电控和电机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eVTOL上的应用。同时也应该积极评估市场需求和经济性,评估短途运输需求的增长潜力,以及电动化飞行器在成本效益上的优势,特别是在噪音低、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另外寻找积极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改善的迹象和关注,投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等。
目前可以关注整机制造、飞控技术、新能源产业链等相关细分领域。在投资低空经济领域时,基金经理应考虑到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通过均衡配置和适当的风险管理来保护投资组合。
杨帆:目前低空经济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各路玩家的入场也会提高对于上游的需求,盈利释放往往具备一定领先性,低空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有望先行受益。
一方面,eVTOL作为新型低空飞行器,与传统飞行器相比,安全性、智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性优势显著,可满足轻量化空中交通出行,并且中国在新能源车等产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链优势,也为eVTOL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另一方面,eVTOL作为未来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整机制造和上游材料均有望受益。
胡泽:首先是低空飞行器产业链,从eVTOL和无人机整机,到电机电控,再到零部件。其次是空管链,包括空管系统,雷达等。
飞行器整机作为低空经济的生产工具和重要载体,是最先受益的环节,其产业链和新能源汽车有一定的重合度,我们国家具备领先优势,能一定程度进行平移。
空管产业链作为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预计会提前进行建设,例如空管系统、雷达、高精地图、卫星等领域也可能出现众多受益标的。
深入研究持续跟踪
分散化投资均衡配置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来看,投资低空经济领域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作为专业人士,您如何管理和缓解这些风险?
李淑彦:第一,需要重点考虑安全性和技术成熟度的问题,尤其是eVTOL等新技术,需要确保技术足够成熟、安全性较高;二是具有监管和法律风险,包括飞行安全、空域管理等,监管政策的变化可能影响企业的运营和盈利模式,法规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投资风险;第三还需要密切追踪市场的接受程度;最后是投资回报周期普遍偏长,产品从研发到商业化需要较长时间,要求投资者有足够的耐心和长期投资的准备。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也会有应对和缓和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监管政策等,持续跟踪行业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然后在不同技术、不同阶段的企业以及相关产业链进行分散投资,均衡配置资产,将投资重点放在那些在技术研发、市场布局、管理团队等方面具有优势的龙头企业、保持长期投资的视角,对短期的市场波动保持耐心,关注企业的长期成长潜力和行业的发展趋势。
胡泽:当下低空经济还处于萌芽期,也是百花齐放的阶段,无论技术路线还是商业模式都有待发展和探索,选择真正受益的标的仍需要深入研究的支持,一波潮水退去,哪些标的能够真正胜出才是对投研能力的考验。
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不同阶段表现优异的标的并不相同,充分体现了新技术投资需要不断发展与修正,这也是关注低空经济领域最主要的挑战。我们会从产业逻辑出发,基于深入研究来选择标的,并尽力靠近最终能胜出的幸运儿。
杨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包括低空经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低空航空器研发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在投资上,目前低空经济处于主题投资阶段,波动性会比较大,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向、核心技术突破情况,加大产业调研力度,把握商业化落地节奏。
编辑:小茉
审核:陈思扬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