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霍莉
2024年一季度收官,银行业一年一度的“开门红”却不复往年热闹,甚至有部分银行分支机构的一季度存贷数据同比少增。不过,看似“不热闹”的背后,或许也是全行业放下“开门红”情结的一个契机。
银行信贷投放一般具有季节性节奏,呈现大小月波动,一季度的数据是一年中最高的“山头”。不过,“开门红”并非监管指标,只是银行业延续数载的传统习惯,意味着新年的首日、首周、首月、首季是拓展业务的旺季,旨在完成一年信贷投放量的大头。为冲刺年初的“开门红”,银行机构早早于上一年末进行“冬藏”项目、开动员大会、立“军令状”,并于岁末年初进行上调存款利率、下调贷款利率等优惠活动,不断拉高同业“内卷度”。
在早期,银行“开门红”确实顺应了企业年初筹划经营的契机,并借势实现信贷投放,完成一年的“春种”,同时也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甚至部分区域银行的“开门红”可以占到全年新增存贷款的六七成以上。
但是,逐渐变味的“开门红”也带来了若干不良现象。近几年,为冲刺“开门红”,存贷考核指标层层加码下放,基层苦不堪言。大决战式口号震天响,向市场资金掮客买存款,与企业合作在季末时点提取“隔夜贷”(即考核时点一过,第二天立马还贷)等现象成为常见的操作。过度冲刺“开门红”等季节性指标,或造成资金并未真正流入实体,而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这一行业心态,迟早应该摒弃。
近两年,企业和个体的有效金融需求有待提升,银行信贷投放遭遇不小的挑战,基层拉存款、投贷款的压力陡增。同时,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存贷客户聚集于线上,也是银行基层员工拓展客户愈加困难的原因。
从监管部门态度看,弱化时点高频数据、拉长周期考核成为一个方向。央行于近几个季度的报告中,多次提及对信贷均衡投放、合理增长的引导,提出要把握好“度”,平抑“冲时点”等不合理的信贷投放,平滑信贷波动。
从自身长远经营看,银行业也是时候放下“开门红”情结了。打破“开门红”等冲刺时点业绩的惯性思维,考虑如何穿越周期、稳健经营,淡化业绩冲量、合理投放,才是全行业在经济转型期实现从量到质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