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文夕
4月7日晚间,有着“科创板AI第一股”之称的云从科技抛出了数份公告,其中之一便是其定增方案的二次修订稿。
从此次修订方案来看,最大的变化是云从科技将募资额度从过去的36.35亿元砍成18.52亿元,堪称“腰斩”。
去年人工智能浪潮席卷A股之时,云从科技顺水推舟推出了定增方案,彼时其股价正处高位。但颇为尴尬的是,时隔一年多,该公司定增方案仍未见落地。
多个项目支出缩水、被砍
对比上一次披露的方案来看,云从科技此次修订稿所显示的发行股票数量并未变化,仍旧为3.11亿股。同时,募投项目也并未变化,仍旧投向其“行业精灵”大模型项目。
该项目建设期预计为36个月。云从科技方面称,在该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前,公司将根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以自筹资金先行投入,并在募集资金到位后按规定程序予以置换。
此次主要修订的是定增募资总金额。在上一版方案中,云从科技的总募资金额为36.35亿元,其中有20.94亿元用于研发设备的购置;场地购置和装修费为5.54亿元,其余则为人力资源成本与其他费用。
而在此次修订方案中,募资总金额变为了18.52亿元。其中研发设备购置费用降低为14.78亿元,场地购置和装修费直接被砍掉,而人力资源成本与其他费用也大幅调低。
股价高位抛出定增方案
云从科技首次抛出定增方案还要追溯到一年前。
彼时正值ChatGPT浪潮席卷A股之时,刚上市不到一年时间的云从科技股价迎来高光时刻。从2023年初到当年4月初,云从科技股价涨幅一度超过270%。
这一背景下,云从科技顺水推舟抛出定增方案。
根据当时方案显示,“行业精灵”项目着眼于在算法层面构建行业大模型,为制造、金融、商业等领域提供智能算法能力,主要投向属于国家行业政策与资金重点支持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
其实,当时这一定增方案一度引起质疑。例如,云从科技首发上市时,实际募资总额为17.28亿元,相较于计划募资的37.5亿元打了4.6折,不到一年时间,该公司便开启再融资,且募资金额如此之大。另一方面,去年抛出定增之时,云从科技股价正处于高位。
云从科技股价去年4月4日达到最高点44.14元/股,而截至今年4月3日收盘,其股价已经跌至12.63元/股。整整一年时间,云从科技股价跌幅达到71.39%。
此后,上交所对定增进行了两轮问询,第一轮主要针对募捐项目、收入情况、持续经营能力、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融资规模、财务性投资6个方面情况进行问询。
第二轮问询则是主要针对“募集资金项目的商业化落地合理性、对于持续经营能力的不利因素是否消除、营收情况”三大问题。
很显然,时至今日,云从科技定增仍未落地。
盈利时点或面临推迟
“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第一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云从科技在其官网上如是介绍。
实际上,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和商汤科技曾被并称为“AI四小龙”,商汤科技于2021年年底登陆港交所,2022年5月,云从科技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就在去年5月,云从科技加入了“百模大战”,正式对外发布其从容大模型。随后,云从科技又积极在身上贴上“华为标签”。
云从科技在接受调研时表示,公司一直和华为在研发、产品和市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合作,特别在联合打造国产化替代产品上,一直在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联合上下游,进行生态共建。
同时,在OpenAI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引发关注之时,云从科技还曾对媒体提到,云从科技在视觉方面积累较为深厚,从容大模型已实现利用diffusion、GAN等生成式技术围绕人物图像、人物视频数据进行建模,通过文本和音频实现对图像和视频内容进行生成、控制、编辑。
只不过,连续数年的巨亏,令云从科技的手头颇为紧张。2019年至2021年期间,云从科技累计亏损金额达到20.84亿元,平均每年亏损近7亿元。2022年,也就是云从科技上市首年,云从科技亏损进一步扩大,归母净利润-8.69亿元,同比下降37.46%。
根据该公司此前披露的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云从科技实现营收6.29亿元,同比增长19.43%,归母净利润仍亏损6.3亿元。连续亏损下,云从科技净资产也在缩水。据业绩快报,云从科技2023年年底净资产为16.22亿元,同比减少了22.52%。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定增方案中,云从科技曾提及,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可能导致公司面临短期内亏损规模扩大、预计盈利时点推迟的风险。在首发上市时,云从科技曾在招股书中表示,预计在2025年实现盈利。
不过,此次修订方案中,云从科技仅提及,项目短期内对公司营业收入或毛利水平提高有限,并且商业化落地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因此存在募投项目实施后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
编辑:小茉
审核:陈思扬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