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动力电池厂商们曾经有多风光,等待着它们的淘汰赛或许就有多激烈。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赚得盆满钵满时,二线厂商们已经忍不住开始叫苦不迭了。
3月1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当着二线电池同行们,技术出身的亿纬锂能创始人刘金成,上台就讲了一番肺腑之言,“在动力电池行业,我们连内卷的资格都没有,没人卷得过比亚迪、宁德时代。”
刘金成的话道出了台下许多同行的心酸。过去一年,“宁王”已经实现日赚超1.2亿元了,但二三线动力电池的“小弟们”却混得实在惨,不少还徘徊在亏损边缘。
为了阻挡行业老大的步步紧逼,二线“兄弟们”曾经掀起过一轮低价抢市场的风波。不过,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二线动力电池厂商们自身也“内伤”严重。即使把利润压到最低,二线厂商也很难抢得动市场,大订单几乎都被宁德时代“吃”掉。
到了2024年,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问题变得愈发严重。产能过剩风险下,亿纬锂能虽说暂时保住了动力电池行业第四的位置,但也没有逃得掉增收不增利、业绩增速下滑的现实困境。而面对新一轮洗牌,亿纬锂能又该拿什么赌明天?
01、“风口之王”的逆袭
虽然已经成为排名全球Top10的动力电池厂商,但亿纬锂能其实是动力江湖的“后来者”。在真正切入动力电池领域之前,亿纬锂能早已在另一个领域——消费电池做到了行业老大,站稳脚跟许多年。
许多人过往用过的小灵通、智能电表、电子烟、无线耳机、ETC等应用设备中,亿纬锂能的锂原电池曾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靠着识别一个又一个风口,亿纬锂能在消费电池当了多年老大,这些都离不开技术出身的董事长——刘金成的运筹帷幄。
刘金成最早是在武汉大学攻读研究生,后来又拿下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刘金成就选择了下海创业,但由于经验和资源的缺失很快就碰了壁,后入职一家电池公司老老实实当了两年“打工人”,但心中创业的小火苗始终没有熄灭。
2001年,国内电子消费悄然兴起,当时的锂原电池还是一个蓝海市场,市场需求量很大。但刘金成进入之前,国内电表市场还是进口锂电池的天下。瞅准了这一风口后,刘金成创办了惠州晋达电子有限公司,即亿纬锂能的前身,正式涉足锂原电池。
所谓锂原电池,指的是一次性锂电池,它不像用在动力电池那样可以充电,一般是用在体积较小的设备中。这就导致一个好处,锂原电池对资金的要求并不高,正好契合了刘金成创业时的方向选择:资金投入少,但市场需求很高。
初入消费电池时,刘金成就盯住了手机电池这一块蛋糕,熟悉电池结构的他,很快就攻克了手机电池技术问题,乘着小灵通的东风,刘金成赚得了第一桶金。此后,随着手机锂电池进入红海,利润优势不再,亿纬锂能也迎来了多次业务转型。
从电动两轮车、平衡车,到ETC、共享单车,许多热门风口背后,总会惊现亿纬锂能的身影。到2008年,公司成为锂原电池行业的全国第一、全球第五,奠定了在锂原电池领域的领导地位。不过,消费电池领域的锂原电池市场空间毕竟有限,这也直接决定了亿纬锂能未来的市场前景。
至2013年,亿纬锂能的年营收达10.4亿元,净利润却不足2亿元,市场小而稳,但也掀不了什么大浪。刘金成逐渐不再满足于只做手表、电表的电池供应商,而是想投身到更大的市场去。但面对另一边已经火热起来的动力电池领域,刘金成并没有太大兴趣,反倒把视角转向了电子烟市场的投资。
2013年,电子烟企业——麦克韦尔找到刘金成,希望亿纬锂能能给电子烟做锂电池,刘金成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他预判电子烟的全球渗透率将会提升。因此,2014年刘金成以4.4亿元、20倍的溢价,大手笔收购了麦克韦尔50.1%股权。
这笔投资后来成了亿纬锂能业务起飞的关键。2016年之后,电子烟的风口来了,麦克韦尔改名“思摩尔国际”,并以全球第一大电子烟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原始设备制造商)的身份登陆港交所,市值一度超5000亿港元。
从买入价格算,亿纬锂能投资6年回报率接近300倍,堪称教科书级的投资。此后多年间,亿纬锂能的利润池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来源于投资思摩尔国际的收益。巅峰时期,2019年,亿纬锂能15亿的利润里,有一半都是来自于麦克韦尔的投资收益。
而更重要的是,买下电子烟生产企业,也让刘金成再次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在投资上赚了大钱的刘金成,购买了一辆特斯拉汽车犒劳自己。这一次亲身体验,彻底颠覆了他之前对电动汽车“不靠谱”的认知。
刘金成意识到,动力电池本质上是高可靠性的锂电池组合,如果不做动力电池领域,就等同于错过了行业发展方向。2015年,亿纬锂能挤入了动力电池的赛道,打算搅动一番动力电池江湖。
从入局时间上看,相比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个大哥,亿纬锂能来得太晚了。但反映在资本市场上,亿纬锂能算是赶上了锂电池最好的时候。锂电池概念股成了股市的大热门,公司市值也由2018年的110亿元飙升至2021年11月的2900亿元高点,期间涨幅超过27倍。
可以说,电子烟和新能源汽车的两拨资本热潮,刘金成都蹭到了。对于这种频频踩中风口的“幸运儿”,有人认为,亿纬锂能的增长源于时运,恰好赶上了几个风口;而反对者则认为,这些节点上不乏竞争者,亿纬锂能的成功,更重要的取决于刘金成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
但无论争议如何,都不影响亿纬锂能的业务规模一路蹿升。伴随着业务水涨船高,刘金成的身价也一路飞升。2022胡润百富榜显示,刘金成夫妇以605亿元的账面财富登顶惠州首富。
02、动力电池“后浪”凶猛
想在动力电池江湖真正站稳脚跟,光靠“踩风口”的运气并不够。和消费电池的小打小闹不一样,动力江湖市场的池子更大,水也更深。这里集结了资金最强劲、技术更迭最频繁的一批玩家,电池研究搞了十多年的刘金成也一头扎了进去。
但作为后来者,亿纬锂能在动力电池上的布局几乎落后于很多同行。其他同行们早在2010年就完成了动力电池转型的关键一跃,而亿纬锂能2015年才开始涉足动力电池业务,整整晚了5年时间。
因此,入行之初,刘金成便加快追赶的步伐,在技术研发和产能建设方面开足马力,进行一番紧锣密鼓的布局。譬如,2015年,切入圆柱18650领域,2016年涉足方形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2018年又与韩国电池企业SKI合作共同投入软包三元体系电池。
然而,5年时间的差距并不是朝夕间能追赶得上。当前的动力电池市场上,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长期独占鳌头,市占率60%以上。放眼全球来看,则是宁德时代、LG化学、松下牢牢把持着江湖地位。
初入江湖的亿纬锂能,并不占优势。没有重磅的电池技术在身,亿纬锂能只好进入了一段动力电池摸索期,广撒网以寻求更多业务空间。和当时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专注方形电池战略不同,亿纬锂能业务范围涉及到磷酸铁锂方形、三元小圆柱、三元软包、三元方形等多个种类。
不过,动力电池行业本身是一个重资产、重投入的行业,在行业未出现颠覆性技术之前,谁掌握了产能,谁就能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而在产能竞赛上,亿纬锂能也毫不例外的加入了。
多家厂商扩厂热情高涨时,亿纬锂能的百亿投资项目也同样上马了不少。光是2022年,亿纬锂能在公布的对外投资扩产超过600亿元,涉及荆门、成都、沈阳等多个项目和地区。
但产能扩张的下一步,下游车厂的装机量也要同步跟得上才行。行业加速洗牌之下,亿纬锂能需要拿下更多客户的电池订单,才能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为此,亿纬锂能瞄准了宝马等国际车企的电池需求,选择押注大圆柱电池。
所谓大圆柱电池,最早兴起于特斯拉,并成就了特斯拉行业领先地位。从全球来看,圆柱动力电池绝大多数应用于特斯拉,之后特斯拉在2022年量产了它的升级版——4680大圆柱电池,即宽46毫米,长80毫米的电池。
特斯拉的引领之下,电池龙头都先后抢着布局4680电池,有关大圆柱电池的竞争也一时高涨,宝马等多家新能源车企都表达了对于4680和4695大圆柱电池的青睐。但与国内其他同行相比,亿纬锂能对大圆柱的布局速度明显要更快,投入的资源更大。
2023年6月,亿纬锂能完成了100万颗46系列三元高比能电池的生产下线,并规划了沈阳、成都、匈牙利等地超50GWh产能的建设安排。同时还宣布,拟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投资建设乘用车大圆柱电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99.71亿元。
亿纬锂能期望的是,通过自主研发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与宝马等国际车企建立合作,在高端电动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其曾在财报中透露,公司的46系大圆柱电池现已取得未来5年客户意向性订单合计约472GWh。
目前,亿纬锂能已接连拿下戴姆勒、现代、宝马等国际主流车企订单。然而,亿纬锂能想要把电池卖得多、卖得好,必然需要下游的客户新能源汽车愿意合作。不过,现阶段大圆柱电池还并没有进入到大规模量产装车的地步。
相比多数厂商们推崇的方形电池,圆柱型电池更冷门。数据显示,在2023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中,方形电池的出货量占到市场整体份额的93.6%,圆柱型电池的出货量占市场整体份额的3.4%。
不过,多家企业也都站在了投资大圆柱电池的风口。据机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3月,全球布局大圆柱电池的企业超50家,其中达GWh级别产能规划的企业超15家,全球大圆柱电池的产能规划共计超过400GWh。
可以预见的是,马太效应和二八定律生效下的新能源江湖里,亿纬锂能面对的挑战和压力都不小。而随着未来产品逐渐量产装车,亿纬锂能又能否凭借46系大圆柱电池,助力装机跃升,对其市占率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去年2023年9月份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亿纬锂能曾提出,2023年公司的目标是实现5%的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但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开数据显示来看,其2023年国内市场占比4.45%,虽说站稳了第四名,但并未达到5%的市占率目标。
03、开辟储能第二赛道
相比动力电池业务,储能则是另一个比肩动力电池的十万亿级的大市场。在新能源配储的浪潮下,储能电池行业一度出现了阶段性的供不应求,亿纬锂能可谓来势汹汹。
作为动力电池业务的业务补充,储能已经成为动力电池厂商心中最佳的第二增长曲线。这块业务与动力电池的高集中度不同,属于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地带。
亿纬锂能也加快了储能电池的产能扩张步伐,2022年,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10GWh,同比增长900%。此外,公司还在湖北荆门建设了储能超级工厂,预计2024年底建成投产。
从营收结构来看,2023上半年,亿纬锂能公司消费电池营业收入为37.37亿元,同比下滑19.12%;动力电池营业收入为121.19亿元,同比增长71.92%;储能电池实现营业收入70.72亿元,同比增长120.17%。
而在当前,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同行们在稳住汽车装机量的同时,也都纷纷卷向储能赛道,进行一番技术追逐。典型如,储能大容量电芯尺寸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从早期300Ah+的电芯容量,已经提升到了500Ah+电芯的比拼。
不过,作为新兴产业,储能至今仍未真正完成商业化闭环。但在储能趋于成熟之前,亿纬锂能愈发感受到了成本压力和盈利能力下降的双重挑战。
从2023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尽管亿纬锂能营业收入依旧实现了增长,但净利润增速却出现了放缓。去年第三季度,其实现净利润12.73亿元,同比下滑-2.53%。截至前三季度末,其实现净利润34.24亿。
按照亿纬锂能预告的2023年净利润约40.35亿元-42.11亿元来算,也意味着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约为6.11亿元-7.87亿元,同比下滑7%-28%,也就意味着亿纬锂能已经两个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
而如果扣除政府补助金额等收益来源后,亿纬锂能面临的利润压力就要更大了。其预计2023年实现扣非净利润25.6亿元至28.3亿元,同比变动-5%到5%。而在利润承压的同时,多年大举扩张下,亿纬锂能正在遭遇两大经营难题。
一方面,亿纬锂能产能利用率已然出现了下滑势头。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亿纬锂能 “锂离子电池” 产能利用率为78.47%,同比下降14.59%。另一方面,高负债压力也如影随形,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其资产负债率已多年保持在超过60%的高位。
对于下一步计划,亿纬锂能于近日表示,“今年的经营目标是精耕细作、颗粒归仓,希望建设的每一个工厂都能实现盈利。在储能电池方面,努力在今年和明年把交付量排名进一步提升,且今年要开始逐步提高Pack和系统的交付比例。”
如今,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正呈现“白热化”趋势,市场格局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除了稳居“铁王座”上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外,其他各家厂商你方唱罢我登场,排名一直摇摆不定,动力电池的淘汰赛还远未结束。
作者 | 李 逗
编辑 | 孙春芳
运营 | 刘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