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基金公司无疑是金融业上最受欢迎的存在,基金的高门槛高收入引发了不少人趋之若鹜,然而就在最近一则基金业限薪的传言开始流传,虽然不少基金公司都矢口否认,但是一个情况却不得不引人关注,这就是基金业降薪的趋势似乎正在形成,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呢?
一、限薪300万传言笼罩基金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一则“基金、券商限薪已经开始。上限300万,博时基金,招商证券已经正式发文”在业内流传。
但传言未获证实,目前上述相关公司都表示没有接到这方面通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时向10多家大型基金公司求证,大家均表示没接到限薪通知,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正式发文明确薪酬上限。
尽管如此,业内仍有不少人认为,行业限薪即将开始。
据一位业内人士说法,此次传闻中的限薪300万是总包,包括底薪、年终奖等,是针对行业内所有人。
但大部分基金从业者都达不到300万薪酬,主要是高管、顶流明星基金经理可能受限薪影响大。比如有的投资总监、明星基金经理上千万年薪,限薪最多只能给300万年薪,差距很大。
一家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因公司连续两年利润大幅下降,员工今年的底薪、年终奖、福利,全面下降。其中,基金经理降薪更多,因为基金经理按业绩考核,近两三年主动权益基金大多表现不佳。
事实上,公募行业近两年利润下滑,在154家披露年报的基金管理人数据中,2023年基金管理费合计收入1333.46亿元,同比减少108.97亿元,降幅约7.55%。
二、基金业的降薪能避免吗?
关于“限薪”的传闻在金融行业中时有耳闻,尤其在基金行业,这类消息更是层出不穷。尽管具体的政策或措施尚未见官方明确表态,但我们可以从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现实状况出发,来分析一下基金业的降薪到底该怎么看?我们又该如何分析这件事呢?
首先,基金业作为金融领域的关键分支,一直以来以其相对较高的薪酬待遇吸引着众多专业人才。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行业特性所决定。
一方面,基金业的发展初期,尤其是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居民财富积累加速、投资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基金产品迅速扩容,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一阶段,行业整体处于上升通道,新基金发行频繁,资产管理规模急剧扩大,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管理费收入。与此同时,由于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少,竞争尚不充分,基金公司能够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回报。
另一方面,基金业属于典型的高智力密集型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投资研究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优秀的基金经理、研究员、风控专家等专业人才对于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行业快速发展阶段,为了吸引和留住这些稀缺的专业人才,基金公司不得不提供极具吸引力的薪酬方案,包括高额基本工资、丰厚的年终奖金以及与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跟投计划等。高薪策略成为基金公司构建核心团队、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手段。
其次,随着基金市场的深度发展与竞争加剧,行业已逐步迈入成熟期。一方面,市场规模虽继续扩大,但增速显著放缓,新基金发行难度加大,存量基金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监管政策日趋完善,对基金公司的合规要求提高,运营成本增加。此外,市场波动性增强,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增大,导致基金公司盈利能力受到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基金公司利润空间被压缩,维持以往的高薪酬体系变得愈发困难。
第三,近年来,基金公司的业绩波动较大,不少公司的收益出现了下滑。这种业绩波动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直接影响了员工的收入水平。在市场竞争加剧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的业绩稳定性受到了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企业不得不调整薪酬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业绩下滑风险。此外,随着投资者对基金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的加强,基金公司需要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而非仅仅关注其薪酬水平。因此,在业绩波动的背景下,基金业降薪的趋势更加明显。
第四,尽管全行业的薪酬水平可能有所下降,但未来的基金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二八分化的现象。这意味着少数优秀的基金经理和企业将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和市场份额,而大部分普通从业者则可能面临薪酬下降和就业压力增大的困境。这种分化是市场竞争和人才流动的必然结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有业绩的基金经理和企业才能够脱颖而出,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和回报。而那些缺乏竞争力或业绩不佳的从业者则可能逐渐被市场淘汰或边缘化。
因此,基金业降薪的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基于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尽管这一变化可能给部分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只有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才能在市场下行的状态下获得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