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2024年是光伏严冬。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这个冬天有多长,有多冷。
今年二季度已经过去一多半,光伏行业的寒气,已经传递给了所有企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硅料环节所有企业全部开始亏现金;硅片、电池片价格继续下行。现在,已经不只是组件企业亏钱,而是全行业都亏损。
在过去几轮光伏周期中,总有80%至90%的企业被洗出局。其中不乏明星企业、头部公司。这次光伏周期,谁是幸存者呢?
赶碳号筛选了20家A股光伏主材企业(未包括硅料企业,近期硅料企业将另外专门分析),试图以此判断各家企业的生存指数。
此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A股上市公司,坐拥资本市场平台,抗风险能力强于非上市公司。更危险的,可能是那些尚未上市、而且没有资本和经验积累、缺乏行业历练的新公司。
经济下行周期,杠杆对于企业而言如同毒药,但如何控制杠杆,却是一门高超的学问。这就好比一个人开车下山,还要反复过之字弯。如果还像过去一两年那样,一脚油门踩到底,或者猛踩刹车,肯定都要翻车。
01现金短债覆盖率:半数企业压力山大
最近是上市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密集召开的时节,其中各家公司审议的重要议案,一般都包括年度银行授信额度申请。就赶碳号粗略观察,多数企业都是希望可以增加银行授信额度。
笔者之所以关注到这一点,主要是有一家业绩还算过得去的逆变器企业——德业股份,申请银行授信的议案,竟然被投资者在股东大会上以超过半数的反对票否决了。
光伏大洗牌,企业垮掉,往往不是因为亏损,而是现金流先出问题,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此处,赶碳号借用房地产行业的一个指标:现金短债比,就是货币资金/年末短期负债×100%。对房企来说,该指标大于1,表明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得到有效保证,比例越大,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佳。
当然,光伏制造业的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与地产都大不同,也不可能像地产一样需要那么高的财务杠杆。即使如此,统计结果还是让我们有些担心。统计数据显示:
(1)排名的结果和经营质量大体相当,头部企业现金短债比相对较高。
(2)多数企业今年1季度现金短债比较去年年末有所下降。这说明光伏企业的偿债能力普遍下降。今年1季度20家样本中,竟然有9家企业的现金短债比低于1。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玩具行业的跨界者——沐邦高科,其现金短债比由去年年末的0.2449提升至今年1季度的1.7784。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由经营带来的,而是由于公司在今年1季度完成了一笔再融资。能在资本市场和行业环境双差的情况下完成再融资,是一件难度极高且极为幸运的事情。
隆基绿能在该项指标上表现最优。这点熟悉光伏的投资者都很清楚,手上握有五六百亿元现金,是隆基绿能的一大标签。隆基绿能这轮光伏周期中投资相对较慢、分红也不突出等因素,帮助隆基较同行囤积了更多现金。
实际上如果进一步拆分,隆基的财务状况也未必令人乐观。截至2023年底,隆基绿能一年以内到期的各项金融负债高达570亿,其中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高达410亿,而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仅为110亿。
现金短债比最差的,当属泉为、金刚、聆达、赛福天等几家企业。他们基本上都是这一轮周期中跨界而来的,经营并不理想,普遍出现亏损。寅吃卯粮,借新还旧,恐怕已经是这些企业的日常。如果市场环境再持续一段时间,没有意外的话恐怕要出现意外了。
特别是排名末位的泉为科技,最近多位董监高任职短短几个月就纷纷辞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问题。
来自WIND
02老大难的库存
就像最近新一轮房地产政策组合拳一样,无论是降首付,取消限购,还是组织地方国企收购存量房,其实解决的都是房地产的库存问题。
对于光伏制造业来说,库存问题当然非常重要。
行业上升期,手上囤点原材料或成品,虽然会牺牲周转率,但均能获得不错收益。但在行业下行周期,库存商品不论是原材料,还是成品,对于任何一家制造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
当然,包括TCL中环等少数企业,在库存这个问题上可能属于主动囤积硅料、主动踩坑。但是2024年1季度,光伏企业的库存增长,基本上就都是被动了——货卖不出去。
不管从哪个维度、哪个时间来看,在上市电池片企业中,钧达股份的存货情况都是最好的,这一方面说明公司经营管理得当,另外一方面也印证了高效的TOPCon电池一直适销对路。
若是从存货与营收的比例这一指标上看,光伏主材三大环节(硅料以后单独分析)的产能情况、生产周期、库存周期不一样,存货与库存的比例也各不相同:电池要好于硅片,硅片好于组件。
单位:亿元;根据WIND数据整理
之前赶碳事情就关注过琏升科技,去年营收不到1个亿,库存竟然有2.45亿元(当然其也包括少部分租赁业务)。2024年一季度,琏升科技产能利用率仅为31.41%。
京运通也值得一提——以前该公司就因为囤硅料吃过大亏,其存货营收比已经背离了硅片行业。公司2024年1季度亏损 4.637亿元。今年一季度,京运通的资产减值损失高达3.89亿元,全部为存货跌价准备。就今年2季度的硅料、硅片价格走势,可能京运通的存货计提又要增加不少了。
令人担忧的是,光伏各产业链价格下跌,库存就成了烫手山芋:不打折卖就砸在自己手上,占用大量资金,随着价格下跌亏损越来越大。即使想要打价甩卖,就要打到骨折才有人要。
没有办法的办法,可能就是减产或停产。
5月16日,硅业分会消息称:本周两家一线硅片企业开工率分别降至60%和80%。一体化企业硅片开工率分别降至60%-80%之间,其余硅片企业开工率分别降至50%-70%之间。
电池环节暂无公开数据,可以确定的是,开工率分化更为严重。一是现在P型产能被加速淘汰,超过了市场的预期,二是n型TOPCon良率、效率、成本控制上欠缺的企业也不敢开工。
03高企的负债率,变差的经营性现金流
衡量光伏企业的生存指数,除了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存货情况,还应该关注经营性净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季度,20家企业中竟然有13家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负。其中,隆基绿能在今年一季度表现最差。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话,隆基即使有500多亿的血包,肯定也受不了。
另外,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的安全阀值一般要控制在40-60%,60%是一条红线。用这个指标衡量,根据20家企业的2023年报和今年一季报,只有4家企业符合标准。
如果将去年和今年一季度经营性净现金流为正、以及资产负债率低于60%这两项指标结合起来,20家企业中,竟然只有2家企业符合标准。结果也有点令人意外,是TCL中环和弘元绿能这两家硅片企业。
04扭曲的光伏大扩产
房地产三条红线
高歌猛进的年代,政府为房地产降杠杆,曾经发布“三条红线”: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有息负债减去货币资金后对所有者权益的比例,非净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 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若三个条件均不达标,则开发商当年不得新增债务。
当然,房地产行业的形势现在已大不同。虽然行业属性不同,行业发展阶段也不同,上面这三项曾用在房地产行业的指标,至少也可以成为审视光伏新能源产业制造业的一种视角。
当然,没有人胆敢在经济下行周期使劲降杠杆——最典型的负面案例就是日本。
最近一两年很火的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企业正是不肯借贷,甚至把企业利润都用于还债,全力“去杠杆”,才导致日本出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
猛踩刹车,一定会导致翻车。但是,肯定也不能再猛踩油门。赶碳号看到的现象是,光伏制造业的产能投资,已经不再完全市场化,而是被一些地方扭曲了。没办法,土地财政无以为继之后,就必须在其它方面找出路。
如果你是一家上市公司,有无数个这样的地方在争相拉你去设厂,按照你的技术要求,帮你代建厂房,给你租赁设备。而你只要带上一帮人,拎包即可入驻。至于这些钱,等你以后赚到了再慢慢还,可以是三年,也可以是五年。你只要出很少的钱,大部分都靠当地的银行,无非是用设备、厂房、项目股权来质押。
这桩生意甚至都已经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了。这家企业不但会有地方政府背书,甚至还有地方国资投资入股。光这些还不算完,你生产出来的产品,万一卖不掉怎么办?没关系,再给你安排一些当地的光伏电站指标,或者其它能够让你度过难关的资源或合作方。有这样的好事,谁不干呢?这样的好事,最近一两年有很多。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即使光伏产品价格已经跌到了地板上,光伏大项目仍然马不停蹄一个接一个。有时的情况甚至是,越是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胆子更大,步子更快。
赶碳号推测,包括一些头部企业在内,可能已经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调控吧,所以全力提前布局,抓住产业政策或将收紧之前的最后机会。这个观点如果真能成立,可能有助于我们把握光伏行业的投资机会。
逆势扩张的勇气值得敬佩,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去杠杆”尚未发生。相反正经历着一种“加杠杆式收缩”。从营收、利润、现金流看,几乎所有光伏企业都在收缩,但从资产负债率、现金短债比、库存和存货看,却在上升。
这是一件足以引起警惕的事情。
尾 声
也要说点令人振奋的消息。
5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份工业生产数据: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较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绿色制造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太阳能电池等绿色能源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9.2%、12.0%、11.1%。与此同时,工业出口大幅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7.3%,较上月大幅回升5.9个百分点。
最后,用隆基绿能在年报里的一句话——“长坡厚雪多起伏”。现在,则正是考验我们企业经营管理与抗风险能力、考验我们各级决策层智慧的时刻。
大家都很难。我们的对手仍然没有降息,各种打压措施变本加利不停歇。另外,我们的新三样在工业投资、生产和出口中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大。所以,这个冬天很漫长,最寒冷的时刻还没真正到来。
编审、统稿:侦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