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广州自来水调价事件引起热议,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的评论与吐槽。
看着这些讨论,不难发现,不少网友显然把公共服务想得太简单了,以为涨价就是想赚钱,想盈利。
实际上,中国绝大多数基础设施,都属于民生项目,国家搞这个建设,根本不是为了赚钱,甚至大多数是贴钱在搞。这也是为什么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几乎都是政府和国有资本在牵头。毕竟投入大、周期长、后期维护耗资巨大,能做到收支平衡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民生基建行业的真正价值所在。
1
高铁
先看铁路。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铁路大国。根据国家铁路集团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比绕地球一圈还多。
遥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2.1万公里铁路。
从移动装备看,目前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为2.24万台,其中内燃机车0.78万台,占34.7%;电力机车1.46万台,占65.3%。
1997至2007年,我国铁路经历了六次大提速。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建成运营,这成为中国高铁建设的起点。中国高铁,在世界上拿下了好多个“第一”——
运营里程,连续十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铁里程占全球的70%以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运营动车组最多的国家。
商业运营速度世界第一。“复兴号”动车组的运营速度可达350公里/小时,是世界上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列车之一。对比其他高铁成熟的国家中,日本和法国高铁的最快速度为320公里/小时,西班牙为310公里/小时,德国和意大利为300公里/小时。
城市覆盖率世界第一。在100万以上人口城市中,中国高铁的覆盖率达到了94.7%,为民众提供了便捷、快速的出行选择。
运营水平世界第一。就拿正点率来说,中国高铁能达到99%。相比之下,日本为95%、西班牙为93.3%、荷兰为86.6%、葡萄牙65.2%……
中国高铁还啃下了很多“硬骨头”。
中国拥有世界首条高寒高铁:哈尔滨至大连高铁。哈大高铁沿线冬夏最大温差近70℃,沿线最低温-40摄氏度。
中国拥有世界最长的高铁大桥:京沪高速铁路丹阳至昆山段特大铁路桥,全长为164.851公里,是世界第一长桥、第一高铁长桥。
还有中国“最难天路”——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长度1298.092公里,采用双线,穿越横断山脉区。雅林段全线隧道总长843公里,隧线占比高达84%,其中超过30公里的特长隧道就有6座。更关键的是,从成都到拉萨线路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达16公里,相当于2座珠峰,它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建的铁路”。
这些成就背后,是巨大的投入。
铁路尤其是高铁,就是一个烧钱机器。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2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万亿元,是上一个十年的1.9倍。
光建造成本,时速350KM的高速铁路单位成本约1-2亿元/Km,时速250KM的高速铁路单位成本约0.5-1.5亿元/Km,特殊的地质情况造价可能更高。
最近十五年,中国铁路利润只有3次是正的,95%以上的高铁路线都是亏损运营。可以说,国家在背后承担了太多。
但账也不能光这么算。研究表明,高铁每投资1亿,就能拉动周边GDP增加1.8亿。提高大家的出行效率不说,还能带动上万亿元的产业链,还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例如2017年,我国新建高铁2000公里,为565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正因为高铁有如此多的长期价值,世界大国亏钱也要建。全世界拥有高铁的国家也就20来个,而且一半以上集中在欧洲,且欧洲建高铁的成本还是中国的2倍以上。
2
再来看电力基建。
说一个数据:2015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让14亿人口用上电的国家。
这是真正的全民覆盖,从西藏高原到云南深山,中国任何一个村落,都通了电。
隔壁的印度,2018年才实现所谓的“村村通电”,还是以“一个村子10%家庭有电”的标准那种。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中国人均用电量是8千瓦时;到2023年,人均用电量6539千瓦时,是原来的817倍!
这个成就属实不容易,背后中国电网做了很大的努力。
其一,强悍的发电能力。1949年,中国年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到2018年,这个数据已经变成71117亿千瓦时,增长1652倍,总量超过全球发电量的四分之一。其实早在2011年,中国发电量就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
其二,特高压技术。中国80%以上的能源资源分布在西北部,但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中部。为了给全国供电,于是有了“西电东送”、“北电南输”等项目。为了实现这种远距离大量供电,中国鼓起勇气研究特高压技术。
1949年,中国电网最高电压等级220千伏;2018年,中国电网最高电压等级1100千伏,世界第一。
其三,庞大的电网规模。数据显示,1949年,全中国的电力线路加起来只有6474千米;到2018年,全国电网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189万千米,不算上更低的电压等级,已经是1949年的291倍,相当于绕赤道47圈!
有这些基础,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24小时不间断供电”。别小看这个指标,在关键时刻能顶大用。
2021年的时候,由于受史无前例的冬季风暴影响,半个美国冻成了冰棍,数百万家庭和企业断水断电数天。为了取暖,美国人甚至把中国的电热毯都买断货了。
有人说,遇上这种极端天气,搁谁也得歇菜。但实际上,在那之前,山东德州也曾遭遇一场寒潮,室外最低温度达到零下十几度。面对同样的自然灾难,中国的德州无一户家庭停电。
事实上,在国人的印象中,2008年雪灾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断电事件。在社交平台上,有位江苏网友曾分享过一段经历,2017年秋天,他外公的遗体放在冰棺里的,冰棺一直插着电。办丧事那天晚上突然停电了,他爸联系了江苏电网的24小时服务热线——
过了大概五分钟,电就来了。
平凡的温暖背后,同样是大量的投入。资料显示,仅“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就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约合2.23万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主要用于数字化、骨干网特高压建设、储能建设等领域。
3
医疗
最后看医疗领域。
中国的医疗改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过去数十年,中国编织了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在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报告中,中国被评为全球进步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
1949年的时候,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到如今,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78岁左右,足足增加了43岁!
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GDP水平高度相关,也和医疗卫生体系高度相关,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健康体系的重要指标。
具体看,时至今日,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中国将农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进行整合,全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构建起更加公平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居民医保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610元。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为80%和70%左右。
拿药品来说,医保局出了名的能砍价,集采的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三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集采改革以来,累计节约药品和耗材费用超过4000亿元。
此外,在广大农村地区,截至2021年,各项医保制度累计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23亿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近1224.1亿元。
对比过去,在几十年前,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时代,农村人生病了,要么请个赤脚医生开点中草药,要么请个神婆点个香,烧点纸水喝,全靠身体硬扛。
对比国外,数据显示,美国公共医疗保险覆盖率其实不高。美国的医疗费全球排名前列,有钱人可以享受到最顶级的服务,癌症都能给你治好,没钱只能自求多福。
这背后,同样是大量的投入,甚至是奉献!
在英国,一名医生一上午接诊病人总数不超过20人。而在中国,每位专家在半天之内要看完四五十个病人,医生在下班时间进行手术,甚至晚上都要做手术。中国的医疗人员,确实承受了太多心酸。
国家层面的投入也不少。“新医改”十年,累计投入近10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5%。未来,医疗新基建、医务人员薪酬改革,还要投入更多。
4
结语
与民生相关的基建,远不止这几个。
交通、邮电、供水供电、科研与技术服务、文化教育……这些,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物质基础。
整个2023年,中国基建行业投资高达23万亿元,占我国GDP的18%。这些数字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和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你每天走的路,你每天过的桥,你逛的商场,你逢年过节回家的高铁……都是基建的产物!
面对这些行业,不少人也有过这样的论调:
这是垄断行业,应该充分放开市场竞争,让市场定价。
这方面,老牌发达国家英国就做过尝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就逐步推进国企的私有化改革,英国的国企比例一度降到了原来的一半。
例如,英国铁路公司被拆分成了1家轨道公司、25家客运公司、6家货运公司,还有众多的车辆租赁公司、维修公司,一共被拆分成了120多家私营或股份制公司。
按理来说,把巨无霸的英国铁路公司给拆分了,服务和效益问题就都解决了。
但结果是,拆分之后,英国铁路的运行事故急剧提高。因为私营化的轨道公司在股东的压力下,只顾压低成本而减少在维修和建设上的投入,还聘用了大量素质低下的员工。
这种事关国计民生的基建领域,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以更低的成本惠及更广大的群众。
这本来就是我们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