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 黄聪
十余年时间,光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完成了从0到1的超材料工业体系构建,如今公司又有了新突破。
5月27日,光启技术(002625.SZ)发布公告表示,为解决大体积车辆天线空口性能测试评价的行业难题,中汽中心天津检验中心与光启超材料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套汽车紧缩场测试系统。相关测试系统于5月24日正式安装上线,全球首创将紧缩场测试技术应用到汽车检测领域,填补了汽车天线性能远场测试的空白。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13年,光启技术营业收入仅1.3亿元,经过10年发展,到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超10倍。
值得一提的是,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1983年出生,是一位典型的学院派企业家。刘若鹏表示,未来,光启技术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超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填补汽车天线性能远场测试空白
光启技术是我国新一代尖端装备的核心供应商,也是国内首个将超材料技术形成产品并大规模应用于尖端装备领域的高新科技企业。目前,公司的主要业务为新一代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2023年12月7日,光启技术全资子公司深圳光启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光启超材料”)与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简称“中汽中心天津检验中心”)在中汽中心天津检验中心总部签署《汽车天线OTA性能紧缩场测试研究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成立的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紧缩场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同日举行。
5月27日,光启技术宣布,为解决大体积车辆天线空口性能测试评价的行业难题,中汽中心天津检验中心与光启超材料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套汽车紧缩场测试系统。相关测试系统于5月24日正式安装上线,全球首创将紧缩场测试技术应用到汽车检测领域,填补了汽车天线性能远场测试的空白。
公告显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中心天津检验中心之母公司)于同日公布了相关测试系统正式上线相关信息。
光启技术表示,汽车紧缩场测试系统的正式上线,将为行业提供汽车通信连通性的客观化评价,为国家标准制订奠定了重要检测基础,进一步提高了汽车网联通信的可靠性,形成了车联网测试领域新质生产力,为促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研发人员占总员工27.31%
光启技术在深耕超材料尖端装备行业的同时,公司业绩也不断增长。
自2019年开始,光启技术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保持增长。其中,2020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37亿元、8.59亿元、11.68亿元和14.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5%、35.01%、35.88%和27.98%,3年增长了1.35倍;净利润分别为1.63亿元、2.71亿元、3.77亿元和5.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90%、66.25%、38.85%和54.85%,3年增长了2.58倍。
再把时间线放长,2013年,光启技术营业收入仅1.3亿元,经过10年发展,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超10倍。
由于光启技术超材料产品在新型装备加速升级换代中起到重要作用,外部的高需求推动公司超材料业务快速增长,在核心装备中的市场渗透率逐步提升。
2023年,光启技术的超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75亿元,同比增长46.06%。
2024年第一季度,光启技术实现营业收入3.21亿元,同比增长3.04%;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34.88%。
随着业绩的增长,光启技术研发能力也在提升。
从2017年第一代超材料技术产品在我国航空装备应用以来,超材料技术以每24个月为一个周期迭代。
目前,光启技术第四代超材料产品已应用于我国尖端装备领域,其技术指标较上一代技术产品有重大突破。
2022年和2023年,光启技术研发费用分别为8237.10万元和9194.9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6.53%和11.63%。
2023年期末,光启技术研发人员达252人,占总员工数的27.31%。
光启技术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注重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高度重视公司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光启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2023年,光启技术及公司控股子公司合计申报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获得授权57项,在研3项超材料领域标准,累计持有3项国家标准。公司及关联主体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均排名第一,建立起了强大的专利壁垒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1983年出生,是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高级工程师,是一位典型的学院派企业家。
刘若鹏是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电磁超材料技术及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
“我们深知超材料技术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因此,光启一直致力于将超材料技术从实验室研究推向工业化应用。”近日,刘若鹏表示,未来,光启技术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超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视觉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