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 安曼
5月3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广州车牌新政”)发布。
新办法将于7月1日起实施。值得注意的是,6月9日后新提出指标申请的个人和单位按新规定进行资格审核。
一起来看详情:
四大变化
在增量指标方面,新政规定,每年普通车车牌指标的配置额度为8万个。其中,摇号4万个、竞价4万个,按月度平均分配,并不得跨周期配置。单位指标占配置额度的10%,个人指标占配置额度的90%。
显然,在政策引导方面,新政更加倾斜节能车。新政之后,节能车增量指标和新能源车增量指标无额度限制,无需摇号直接配置。
今年年初,广州市公布的小客车指标调控修订征求意见稿中建议,普通车增量指标和节能车增量指标每年配置额度为12万个,新能源车增量指标无总量和资格限制。
在“阶梯摇号”政策方面,新政明确累计参加摇号12次(含)以内未中签的,为1个摇号基数序号;每多参加摇号12次未中签的,增加1个摇号基数序号,以此类推。此前,广州车牌阶梯摇号为每累计参加24次摇号可增加1个摇号基数序号,且最多可同时持有4个基数序号。
这意味着,广州车牌新政实施后,每摇号12次可增加1个摇号基数序号,已累计参与72次摇号的申请者,可直接申领车牌指标,无需再次摇号。
此外,车牌新政正式取消对非本市户籍人员申请车牌指标的居住登记和医保门槛。近3年在本市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累计满24个月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就可以申请普通车增量指标。
新政还取消了对中型客车的调控管理。广州车牌新政实施前通过普通车指标办理登记的中型客车,日后可参照小客车相关规定产生更新指标。
深圳或很快跟进
广州市自2012年7月起实施中小客车指标调控政策,深圳从2014年开始实施。
去年年底,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近日发布《深圳市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据其内容,深圳将适当放宽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申请对象范围和条件,并新增专项增量指标,采用阶梯摇号方式配置。
《征求意见稿》提出,在现行调控政策中常规增量指标额度和配置方式保留不变的基础上,拟新增专项增量指标。
即常规增量指标以1个自然年(12个月)为一个配置周期,每个周期内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配置额度为8万个,额度按月分配,不得跨周期配置;混合动力小汽车增量指标和纯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无配置额度限制。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以摇号方式和竞价方式各配置4万个,个人指标占88%,单位指标占12%。混合动力小汽车增量指标和纯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经申请并通过资格审核后直接配置。
专项增量指标采用阶梯摇号的方式一次性配置。指标配置的数量、时间由市交通运输部门研究制定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征求意见稿》提出,申请专项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的,凭有效编码参加指标摇号,按申请人累计参与普通小汽车摇号次数确定阶梯数,阶梯数计算方式如下:累计参加摇号1至24次未中签的,为第1个阶梯;累计参加摇号25至48次未中签的,为第2个阶梯;累计参加摇号49至72次未中签的,为第3个阶梯;累计参加摇号73至96次未中签的,为第4个阶梯;累计参加摇号97至120次未中签的,为第5个阶梯,以此类推。申请人每上升一个阶梯,在摇号中增加一个摇号编码。
市交通运输局表示:“新增专项增量指标,采用阶梯摇号方式配置,可以增加所有参与小汽车指标摇号申请人的中签机会,而且累计参加摇号期数越多的申请人,中签率就越高。”
目前,深圳车牌个人摇号中签率约为0.24%。
在正式的细则落地之前,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已经给新能源汽车松绑。
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最新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申请条件的通告》,“取消非深户籍人员申请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社保限制,放宽名下仅有1辆在深圳市登记的小汽车个人申请混合动力小汽车增量指标的条件限制”。
这意味着,深圳市市民只需要持居住证,即可申请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而已有1辆粤B牌的个人,还可以再申请购买1辆混合动力小汽车。此前,按照相关规定,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资格是需要连续在深圳缴纳24个月以上的社保。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目前,深圳市汽车保有量仍然在400万辆左右的规模,相对于其他地区,汽车保有量是偏低的状态,所以深圳有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的巨大潜力。
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提高营运车辆能耗限值准入标准。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落实便利新能源汽车通行等支持政策。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推进老旧运输船舶报废更新,推动开展沿海内河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到2025年底,交通运输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5%。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仍在实施汽车限购政策,若要购车需要通过摇号、拍牌等方式获取牌照指标。
编辑:舰长
审核:木鱼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